馬爾多羅之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爾多羅之歌 》,[法] 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 著,車槿山 譯,出版社: 四川文藝出版社。
書籍對於人類原有很重大的意義,但,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毫無用處,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還不會從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1]的人也是無用的。 —— 烏申斯基[2]
編輯推薦
◎ 《馬爾多羅之歌》是法國詩人洛特雷阿蒙的天才之作,問世近五十年不為人知,經安德烈·布勒東為首的超現實主義者推重後,對現代藝術與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 本書影響了不可勝數的藝術家、作家、導演:畫家奧迪隆·雷東、達利、勒內·瑪格麗特先後為本書配圖。除布勒東、阿拉貢、艾呂雅等超現實主義者之外,紀德、加繆、帕斯、亨利·米勒、約翰·阿什伯利等大作家、大詩人都盛讚此書。還啟發了戈達爾、寺山修司等電影導演的創作,影響仍在繼續。
◎ 洛特雷阿蒙常在深夜寫作,通過大聲朗讀、彈奏鋼琴和弦,鍛造語句。去世時年僅二十四歲。此次再版收錄了他的全部創作,除傑作《馬爾多羅之歌》外,還包括《詩一》《詩二》及存世的七封信。
內容簡介
《馬爾多羅之歌》是一部長篇散文詩,由六支歌組成,每支歌長短不等,或抒情或敘事。圍繞主人公馬爾多羅,六支歌飛速展開,各種事件接踵而來,創造出一個畸形、奇異而夢幻的世界,一切都處在興奮中,處在變形中,處在施暴、攻擊、摧毀的激流中,行動的快樂浸透了全書。此外還收錄了《詩一》《詩二》兩個散文片段以及七封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1846—1870),法國詩人,本名伊齊多爾·迪卡斯(Isidore Ducasse),生於烏拉圭,父母均為法國移民。1859年被送回法國上學,不久開始寫詩。《馬爾多羅之歌》的一支歌於1868年匿名發表,1869年,全書付印,只是出版商震驚於內容的大膽,拒絕發行。1870年,又出版了兩冊《詩》,這就是他全部的創作了,同年11月在巴黎去世,年僅二十四歲。洛特雷阿蒙不多的創作對現代藝術與文學,尤其是超現實主義者產生了巨大影響,被稱為「大天使般的爆破手」。
譯者簡介:
車槿山,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導,著有《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史》(合著),譯有《後現代狀態》《象徵交換與死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