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加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加比,外文名:MACCABEES,基督教聖經人名。
世界上共有一千八百多種語言的聖經譯本[1],幾乎所有民族的語言,甚至地區方言都已包羅。其中二百八十多種是全本的新舊約[2],五百九十多種只有新約部分,九百二十多種是單行本或選輯本。
簡介
希臘文的 Makkabaios 是猶太民族英雄、瑪他提亞(Mattathias)之子猶大的綽號(馬加比壹書二4),延用於其家族及其黨人。此名的來源不明:「錘擊者」或「殲滅者」大概是現代最普遍的解釋。根據約瑟夫(Josephus)的見解,這家族的姓氏似乎是哈斯摩(H]as%mo{n),因而拉比文學中出現了「哈斯摩尼人」(Hasmonaeans)這名稱。
Ⅰ 馬加比革命
多年以來,亞歷山大帝國的承繼人──西流古與多利買王朝──以巴勒斯坦為他們權力鬥爭的舞台。這些鬥爭所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在猶大中產生了親敘利亞與親埃及兩個黨派;而這些團體之間的張力,更無法脫離猶大的內部政治、家族嫉恨,以及「開明」猶太人倡議採納希臘化習俗和標準的運動。這一切的衝突,終於導致敘利亞那決定性的干預行動。西流古王安提阿古四世(即伊皮法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是一位瘋狂、腐敗和危險的暴君,竟然把大祭司的職分,賣給出價最高的投標者,以致這職分終於落在門尼老斯(Menelaus)這個不配做大祭司的人身上。主前168年,安提阿古知道這位被他任命的人受到群眾拒絕之後,便派遣他的將領洗劫耶路撒冷,並大肆殺害其中的居民。
此事發生之後不久,安提阿古更發動一次宗教迫害,帶來空前的苦難。他嚴禁百姓守安息日和割禮的習俗,違者處死;他還在聖殿設立異教祭禮和淫穢的事;熱愛律法的猶太人備受凌辱和殘害(參:但十一31-33)。無疑有許多人屈服了,但也有不少人勇敢地忍受痛苦(馬加比壹書一60起,二29起;馬加比貳書六18起),而安提阿古實在預料不到哈西典人(the H]asidim)(即守約者)竟能這樣認真地頑抗,他們「為了律法而甘願獻上(自己)」(馬加比壹書二42)。更激烈的一次行動,是發生在離耶路撒冷三十公里左右的慕迪恩(Modein),老邁的瑪他提亞在那裡怒殺了一名前來王室祭壇獻祭的猶太人,又殺了那被派來作督導的敘利亞將軍,繼而呼籲所有熱衷於律法的人,跟隨他和他的五個兒子(約翰、西門、猶大、以利亞撒及約拿單),一同到山上去。馬加比革命就此發動了。
Ⅱ 猶大馬加比
猶大山區實在宜於進行游擊戰略。許多「哈西典」猶太人加入了瑪他提亞和他兒子們的行列;他們起初均滿足於恐嚇那些叛教者、毀壞〔異教〕祭壇和執行律法。瑪他提亞死後,他的三子猶大表現出基甸一般的領袖才華。他所率領的軍隊,其士氣之高是前所未見的;他們許多次在以寡敵眾的情況下對抗敘利亞的軍隊,取得輝煌的勝利。安提阿古當時正困於他與帕提亞人之間更龐大的連場戰役,故此他所派遣的總督呂西亞(Lysias)無可選擇,只有跟猶大和談,並在主前165年收回那些可憎的法令。在沸騰的歡呼聲中,猶大進入了耶路撒冷。在聖殿舉行了嚴肅的潔淨禮後,人民得以恢復敬拜神(馬加比壹書四)。猶太人的燭光節(或稱修殿節),就是記念這事的(約十22)。
然而,馬加比的勝利,卻為那些在異族雜居的城市中屬於少數民族的猶太人,帶來了猛烈的迫害。於是猶大一面喊着說:「今天要為你的弟兄爭戰」(馬加比壹書五32),一面與他的弟弟約拿單,在外約但一帶進行成功的討伐,而西門則向加利利作出同樣的行動。主前164/3年安提阿古伊皮法尼卒後,猶大試圖占領敘軍在耶路撒冷的堡壘亞克拉堡(Akra)那是西流古的宗主權的標誌。他被重重圍困,正處於危險邊緣之際,敘利亞內部的政治風雲轉移了敘利亞人的注意力,結果他們只得簽訂一個實際上維持現狀的條約。
最後,底米丟一世(索特 [Soter])得以登上王位,遂委任了親敘利亞的阿爾西民(Alcimus)作大祭司。由於阿爾西民是亞倫的後裔,許多「哈西典」猶太人願意支持他,可是他的無恥行為卻為猶大提供了機會。猶大向叛離者報復,卻引致敘利亞大軍壓境。敘利亞人在亞達沙(Adasa)被擊敗,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卻在以拉撒(Elasa)擊潰了猶太人的軍隊,而猶大就在主前161年的那場戰役中被殺身亡。
Ⅲ 約拿單
馬加比兄弟中最年輕的約拿單,接着負起了領導馬加比黨的責任。有一段長時期,他的勢力備受削弱,只能在山區打游擊戰,但西流古王朝內部的持續派系鬥爭愈來愈顯著,結果敘利亞人便漸漸無暇理會約拿單。他終於成為猶太地的實際統治者,而西流古王位的競爭對手亦爭相博取他的支持。其中一位稱為亞歷山大巴拉的(Alexander Balas),便於主前153年,委任他為大祭司,又於主前150年,委任他為軍事和內政的總督。他繼續利用西流古的弱勢,直至主前43年,被一個假裝忠心於他的助手所殺。
Ⅳ 西門
西門是瑪他提亞的兒子中最後一個生存者,他的果斷和決心,並不亞於其他的兄弟。他極力與底米丟二世討價還價,後者終於實質上放棄了對猶太地的宗主權,「外邦人加於以色列的軛,終於被挪開」(馬加比壹書十三41)。敘利亞人被逐出亞克拉堡,猶太亦在某幾處地方向鄰國擴張勢力。西門成為大祭司和無人挑戰的統治者後,一段頗為太平與繁榮的日子便開始了。
Ⅴ 後期的哈斯摩尼人
主前135年,西門死於其女婿手上。他的兒子約翰許爾堪(John Hyrcanus)被迫暫時向正在崩潰的西流古王朝屈服。但到主前104年他離世時,猶太人疆土之廣卻成為所羅門時代以來之最。他的兒子亞里多布(Aristobulus,主前104-103),正式自稱為王,而由他開始,謀朝篡位和家族嫉恨等悲劇迭生,猶太人的領土遂成了羅馬這個新興勢力的獵物。哈斯摩尼人最後一位大祭司兼君王安提古納(Antigonus),於主前37年被處死,於是親羅馬的*大希律便開展一個新紀元。希律家族後期的一些成員,亦從母系承襲了哈斯摩尼家族的血統。
Ⅵ 馬加比人的重要性
根據但十一34,馬加比革命只會使神的百姓「稍得扶助」,因為但以理是在一幅巨大畫布上描述未來之事,這畫布就是神那充滿恩典的終極旨意。許多哈西典人是盼望神成就這事,所以當禁止猶太教的王令被廢除,聖殿又在主前165年被潔淨以後,他們大都認為軍事行動可以告一段落了。無論如何,自此以後,哈西典人與馬加比人之間的分裂跡象愈見明顯。約拿單取得大祭司的職任,然後是西門和他的家族;雖然他們屬於祭司族類,但畢竟並非亞倫的後裔,此事對於哈西典猶太人來說,一定是很悲憤的事。至於繼承哈西典人的法利賽人,更完全疏離了那些世俗化和專橫的哈斯摩尼大祭司兼君王。這些君王中最荒誕的一個,可算是那舉止失常的醉漢亞歷山大楊紐(Alexander Jannaeus,主前103-76)。
然而,我們若把馬加比人的目的分為兩部分,以為他們先爭取宗教解放,繼而謀求政治解放,這就是錯誤的。猶大與他的兄弟是為以色列而戰,為的是要奉以色列神的名,挪去「外邦人所加的軛」。那麼,世襲的大祭司職分包含無可質疑的民事領導權,而在馬加比人身上,大祭司承擔了復興王國的責任;整個過程是輕易的、順理成章的,這便充分證明了馬加比人自始便具有雙重目的。約翰許爾堪以及其他哈斯摩尼君王的征戰計劃,清楚顯示他們心存大衛王國的理想;一些記錄又顯示,他們在所征服的某些地區強行猶太化的措施。
從某種角度來看,馬加比為新約時代的猶太民族主義和彌賽亞思想確立了模式。猶大與他的繼承者一直均與羅馬人保持友好的關係,但當時羅馬並未準備好控制巴勒斯坦。到了新約時期,猶太人就再次被壓於「外邦人的軛」下,不能解脫;這就是羅馬的軛。但對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念念不忘以色列一度奉神的名向其他異教王國挑戰,兩軍對壘,而以色列軍終報捷;他們也不能忘懷以色列的疆界一度擴展至媲美大衛輝煌時期的遼闊。「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仍然懷緬着馬加比人的勝利,而未能預見因提多圍攻所引致的災難之際……耶穌的工作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展開」(T. W. Manson, The Servant-Messiah, 1953, 頁4)。
法默爾(W. R. Farmer)曾指出,在新約時期的反羅馬激進分子中,馬加比人的一些名字至為普遍,他甚至把*奮銳黨與馬加比的理想連繫起來;在他看來,群眾對主榮耀地進入耶路撒冷一事有熱烈反應,因為他們有意重溫猶大與西門的凱旋。
以前有一段時期,學者習慣把很多詩篇的寫作日期定於馬加比時代;但這風氣已差不多成為過去。至於其他文學上的問題,見:*次經,旁經;*但以理書;*偽經;*撒迦利亞書。
參考文獻
- ↑ 兩千年前的舊約聖經古代譯本,搜狐,2020-05-04
- ↑ 小科普:5分鐘看懂聖經舊約,搜狐,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