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飛行的開端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飛行的開端》由波蘭國家電影製片廠出品,由中央電影局東北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譯製。該片由L·布斯高斯基執導,L·諾瓦克、W·韋爾克、S·米柯爾斯基、B·紐文諾斯基、J·皮特拉斯基衛斯、W·倭茲尼克等領銜主演。

開創我國電影譯製事業的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東北電影製片廠是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在偽滿洲映畫株式會社基礎上開始籌建的,原名為東北電影公司,1946年10月1日正式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2]

劇情

在波蘭的某個鄉村里,有一個名叫陶美的孤兒,是一個既倔強又頑皮的孩子。陶美很喜歡滑翔機。他製造的滑翔機模型表演飛行時,村裡的孩子們都喜歡看。

陶美寄居在他叔父的家裡。嬸嬸覺得陶美在家裡很淘氣,並且年齡也大了,該找些工作了,就建議送他到磨坊里去當學徒。陶美認為這件工作與自己的志向不合,當天夜裡,陶美帶着自己心愛的滑翔機模型偷偷地離開了家,漫無目的地上了火車。在火車上,他碰巧遇到一群預備去報考滑翔機學校的青年。陶美受了青年們的鼓舞,決定跟他們一起去報考。但是陶美沒有介紹信,所以沒有被學校錄取。

陶美心裡非常難過,獨自走到一家飯館裡,在那兒,他遇見了滑翔機學校的總工程師高拉斯,兩個人就談起來了。高拉斯了解了陶美的志向和境遇之後,設法幫助他得到了入校學習的機會。這時,陶美感到非常快樂。

陶美有一個缺點,只貪圖滑翔飛行,不愛鑽研技術理論,貪玩,自高自大。在補習功課的時候,他約同學去賭錢,因此,第一次試飛就把滑翔機碰壞了,但他還認為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由於高拉斯工程師和他的同學福蘭克等,經常對陶美的缺點進行批評教育,這才幫助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一學期結束了,成績好的學生都被留校參加高級訓練班學習,陶美因為成績不好沒有被留校。他回家後,天天努力學習功課,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頑皮了。

一天,有一架滑翔機因為駕駛員患了急病,緊急降落在陶美家附近。當時正是大風雨天氣,陶美為了避免滑翔機被風雨損壞,就冒險駕機返回滑翔機學校。滑翔機學校的主任見陶美這樣勇敢,又保護了滑翔機,就答應他繼續留校學習。

陶美經過多次的考驗,認識到自己應該好好地學習,就經常獨自溫習功課到深夜,工程師和同學們看到了陶美的進步,都很高興。

總工程師高拉斯設計出的一種新型滑翔機被政府批准了,全校師生都非常高興。但學校里的另一位工程師斯徒辛斯基卻不以為然。斯徒辛斯基是個心地狹窄、思想保守的人,他嫉妒高拉斯的成功,所以成心想找新型滑翔機的毛病。

新型滑翔機被命名為「青年號」,試飛時,由總工程師高拉斯指定學生李查駕駛。起飛前,斯徒辛斯基偷偷地告訴李查說:「新滑翔機設計的不夠精密,恐怕會發生危險。」李查竟聽信了斯徒辛斯基的話,裝病離開了機場。高拉斯臨時改派陶美去駕駛,這次陶美飛得又穩又快,並隨時向陸地上報告飛行情況。突然間他感到機身向左傾斜,空氣壓力很猛,緊接着機翼被折斷了,陶美連忙跳傘從空中降落下來,才免去了生命危險。

事故發生後,高拉斯和同學們都很難過,大家認為「青年號」在設計上是完全正確的,發生事故,一定另有其他原因。

原來是在李查試飛前,不小心把滑翔機上的電路接頭接錯了,陶美起飛前沒有發現就架機起飛,因此發生了事故。當事故發生之後,根據出事現象,李查發覺是自己接錯了電路的關係,就想向組織承認錯誤。斯徒辛斯基認為這是他破壞新型滑翔機效能的好機會,於是偷偷地把新滑翔機上的電路接頭改正了,還叫李查不要去向組織坦白,以致使人無法找到發生事故的真正原因。

新型滑翔機暫時不能製造了,這是多麼大的損失啊!這個錯誤是誰造成的呢?李查經過一個時期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終於鼓起了勇氣,去向主任坦白。最終,斯徒辛斯基的破壞行為被揭穿了,受到了法律的處分。

事故真相查明了,學校決定以新滑翔機「青年號」參加全國航空競賽。因此,滑翔機製造廠的工人和學生們日夜辛勤地工作,在競賽前把第二架「青年號」滑翔機製造成功了。

全國滑翔機競賽開始了,陶美以優異的駕駛技術獲得了第一名。滑翔機學校全校師生快樂地慶祝競賽的勝利。然而,這僅僅是飛行的開端,為了國家的建設和國際間文化交流友好合作的需要,波蘭的航空事業將不斷地向前發展。

譯製片

譯製片最早叫「翻版片」,又叫「翻譯片」。廣義的譯製片就是指將原版影片的對白或解說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後,以該種語言配音混錄或疊加字幕後的影片。狹義的譯製片單純指的是配音混錄後的影片。配音譯製片製作時,先將原版影片的對白譯成另一種需要的語言;再由配音演員按照原版片畫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逼真的語調、口型,錄成一條對白聲帶;然後與原版片的音樂、音響效果聲帶混錄成為一條完整的譯製聲帶,用以印製供放映用的拷貝。

視頻

飛行的開端 相關視頻

東北電影製片廠49年攝製的一部經典作品 還有誰記得?
原東北電影製片廠舊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