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險偏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風險偏好是中國的一個專有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風險偏好是決策者心理上對待風險的一種態度。不同的人對待風險的態度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風險偏好對決策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決策者只有準確並清楚的了解與認識自身的風險偏好,才能做出最好的決策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

在企業經營中,企業家的風險偏好直接影響着其決策行為,從而對企業的投資決策行為產生影響。

風險偏好的類型

根據行為主體在風險態度上的個體差異,可將風險偏好劃分為風險愛好型、風險厭惡型以及風險中性型三種。

風險厭惡型的人選擇資產的態度是:當預期收益率相同時,偏好於具有低風險的資產;而對於具有同樣風險的資產,則偏好於具有高預期收益的資產。

風險愛好型的人主動追求風險,喜歡收益的動盪勝於喜歡收益的穩定。他們選擇資產的原則是:當預期收益相同時,選擇風險大的,因為這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效用。

風險中性型的人既不迴避風險,也不主動追求風險。他們選擇資產的唯一標準是預期收益的大小,而不管風險狀況如何。

企業經營中的風險偏好

針對企業目標實現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風險管理框架對企業風險管理提出風險偏好和風險容忍度兩個概念。

風險偏好是指企業在實現其目標的過程中願意接受的風險的數量。風險偏好的概念是建立在風險容忍度概念基礎上的。

風險容忍度是指在企業目標實現過程中對差異的可接受程度,是企業在風險偏好的基礎上設定的對相關目標實現過程中所出現差異的可容忍限度。

儘管風險容忍度與風險偏好有密切的聯繫,但是兩者說明的是完全不同的問題。風險偏好說明的是人們在承擔風險時獲得效用的狀況,獲得正效用的是風險愛好者,正效用越大對風險越愛好,獲得負效用的是風險厭惡者,負效應越大對風險越厭惡。風險忍耐度說明的是風險承擔者,尤其是作為風險厭惡者的投資者對風險的忍耐程度,它實際上描述的是投資者對風險承擔的意願和能力,本身並不直接說明對風險愛好或厭惡的程度,因為決定投資者風險忍耐度的因素除了主觀的風險偏好因素(即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以外,還有一些決定投資者風險承擔能力的客觀因素,主要是資本金規模和管理風險的能力。因此,激進投資者風險胃口大,風險忍耐度高,並不意味着該投資者愛好風險,相反,作為投資者,其風險偏好只能是風險厭惡,從而要求投資具有風險溢價來補償承擔風險帶來的負效用。

企業風險偏好設定步驟

風險偏好的設定可從利益相關方分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三個方面進行,具體步驟如下:

1、利益相關方分析

識別主要的利益相關方並綜合評估他們對於銀行經營的期望。

2、自上而下分析

對發展戰略規劃、年度經營計劃及財務預算以及風險偏好的設定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建立連動機制。

3、銀行業務部門陳述風險輪廓

銀行各業務部門根據本部門的業務規劃和財務預算,對本部門相關業務的現時和目標風險輪廓進行陳述。

4、自下而上分析

風險管理部門參考實質性風險評估的結果和各部門陳述的風險輪廓與歷史經驗的變動情況,匯總形成銀行層面的目標風險輪廓,並對上年制定的風險容忍度指標進行調整形成下一年度的風險容忍度指標初稿。

5、風險容忍度指標的檢測

將自下而上形成的風險容忍度指標初稿與自上而下形成的風險偏好表述進行對比,針對不匹配的情況與相關部門進行協調,最終形成下一年度的風險容忍度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