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景蓼河儒氣濃(寶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景蓼河儒氣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風景蓼河儒氣濃》中國當代作家寶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風景蓼河儒氣濃

每天一早一晚兩次圍着蓼河公園散步,在感受蓼河兩岸如詩如畫般風景的同時,也感受着蓼河岸邊的文化,儒聖文化。

這是蓼河公園與別處風景之地的不同。不少公園修建得都很好,精心設計,精緻建造,長年有綠,四季花開。有的還專門弄上一座假山,擺上一塊奇石,鐫刻上請書法家寫的「別有洞天」之類的題字,以彰顯其風景。蓼河公園卻並不步這樣的俗轍,她自有她的景致和底蘊。

畢竟是聖人之地,她所獨占的聖跡聖氣,不需要她去做那樣弄巧成拙的牽強附會。

就如這條蓼河,緊緊相連着幾千年來滋養着曲阜城的沂河一樣,那「浴乎沂,風乎舞雩」的文脈,也自然流淌在蓼河風景里。

行走在綠樹紅花的沿河曲道上,隨着蓼河風景變換的,是一則則聖訓和傳說,就如這裡氤氳着江南風景般氣息的儒聖氣息。

一座古式建築掩映在高高低低的綠樹之間,一抬頭,匾額上題寫着「孔子學堂」;再走,轉過小橋,對過是「四徳園」、「東方儒聖」;再向南走,是「教子有方」;轉過孔子大橋,一下坡就是一塊大石,上刻「尚義園」;還有孔子大橋石欄上的孔子周遊列國圖;不遠處十字路口背對蓼河的孔子塑像;廊橋西側的顏回拾金不昧雕像和東側橋頭的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雕塑相呼應。儒家文化氣息在沿岸的仿古建築中氤氳而出。

向北不遠是南北跨越沂河的廊橋儒源橋,看來是要人們記住,這裡是儒聖的故里,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

不止是地面以上站立的,就是地面石板上,也刻寫着聖訓,教化着世人。

蓼河廊橋西頭,幾塊石板上刻寫的是:

「孔子初仕,為中都宰。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魯定公謂孔子曰:「學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子對曰:「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於是二年,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鹹得厥所。先時,季氏葬昭公於墓道之南,孔子溝而合諸墓焉。謂季桓子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由司空為魯大司寇設法而不用,無奸民。

這是建立養生喪死的制度,教化百姓,實踐「萬物得宜乃君子(儒者)所長」的 奉君治國主張。

廊橋拱頂處的大理石板上刻寫着「仁義禮信」 的篆字。廊橋東側向南走一段,沿河迴廊下也是「無信不立」的篆字方座,迴廊外地面石板上刻寫的是「三友」「三戒」「九思」「三愆」等,文曰: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 便佞,損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這幾段聖人之言,刻寫於要道之上,顯然是要人們在閒適之餘,要知友知戒知愆,要多思考立身行事,行走之間,給你以為人處世的教化,所謂「潤物細無聲」也。

廊橋東緊挨着大路的小廣場上,環形牆上刻寫的是《論語》: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一大面弧形牆,所錄《論語》,均是強調人的身體力行,信用,品德,恭謹,尊老。金色的書法中是處事做人的哲理,是千年育化的聖訓。

四徳園斜對過的河邊,矗立着一座雕塑,一個斜倚而傾的壺形的器物。基座上刻寫着「敧器」二字。這二字的前字非常生疏,不認識,查後方知讀qi。《韓詩外傳》記載,孔子觀於周廟,有敧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也?」對曰:「此蓋為宥座之器。」孔子曰:「聞宥座器,滿則覆,虛則敧,中則正,有之乎?」對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敧。孔子喟然而嘆曰:「嗚呼!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一件器物,居然有這麼深刻的人生哲理,「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敧」,也正是「滿招損,謙得益」的出處了。

在蓼河公園這樣美好的環境散步,移步換景之中,就像翻着一本古老的聖訓,領受着聖人的教誨,想着自己的立身處世,強健身體的同時,濡染聖人思想,心靈潛移默化,不斷升華。

真是所謂的聖人之鄉,禮儀之邦。

這裡,美景堪戀;這裡,聖氣可染。

常來蓼河走走,接受一下蓼河聖訓的薰染,感受一下聖訓的濡養。儒氣入心,你會帶回一身君子之氣的。[1]

作者簡介

寶棟,山東省菏澤市人,高中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