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聲鶴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聲鶴唳
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這就是「風聲鶴唳」的典故。
  • 中 文 名  : 風聲鶴唳
  • 外 文 名  : a fleeing army's suspicion of

                         danger at the slightest sound

  • 拼       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簡       拼 : fshl
  • 成語釋義: 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 詞語結構 :聯合式語法常用作謂語定語補語
  • 反 義 詞  : 風平浪靜
  • 近 義 詞  :     草木皆兵[1]
  • 感情色彩: 貶義詞
  • 繁體字形: 風聲鶴唳

風聲鶴唳出自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晉書》[2]記載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統帥八十餘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謝玄、謝石則率領經過多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八萬「北府兵」迎擊。雖然雙方兵力相差懸殊,但是東晉將領沒有退縮,而是通過突擊偷襲等戰術擊敗了前秦的先鋒部隊,動搖了前秦的軍心,直接造成前秦大軍最終的潰敗。

如此懸殊的兵力差距不但沒有打勝仗,還造成了慘敗,使苻堅大軍心理上受到巨大的刺激,心靈變得脆弱不堪,有點風吹草動都會受不了,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甚至在撤退的途中,把風的響聲、鶴的叫聲,都當作敵人的呼喊聲,疑心追兵仍在後面窮追不捨。於是他們日夜逃跑,饑寒交迫,結果當他們回到北方時,八十餘萬大軍已失去了十之七八。

典史記載

《晉書·謝玄傳》:東晉時,秦主苻(fú)堅率領大軍,號稱百萬,列陣淝水,要與東晉決戰。晉將謝玄等以精銳八千涉水進擊,秦兵大敗。「〔苻〕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帥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

詞彙運用

【風聲鶴唳】趙老《醉蓬萊·壽葉樞密》詞:「底事當時,飲江胡馬,一望雲旗,倒戈投贄。此片丹心,幾風聲鶴唳。」[3]

紅樓夢》第一○二回:「賈珍方好,賈蓉等相繼而病。如此接連數月,鬧的兩府懼怕。從此風聲鶴唳,草木皆妖。[4]

郁達夫出奔》:「直到後來,聽到了那些風聲鶴唳的傳說,見到了舉室倉皇的不安狀態,當正在打算避難出發的前幾日,婉珍才又隱隱地想起了這一位青年。」

【風聲鶴警】筱波山人《愛國魂》第一出:「血雨腥,風聲鶴警,送殘故國神京。」

【驚聞鶴】黃機滿江紅》詞:「綠鬢將軍思下馬,黃頭奴子驚聞鶴。」

【鶴唳風聲】張景飛丸記》第七出:「小姐呵,還是你鶴唳風聲自驚慌。」

【鶴唳心驚】庾信哀江南賦》:「聞鶴唳而心驚,聽胡笳而淚下。」[5]

【鶴唳】劉禹錫贈澧州高大夫司馬霞寓》詩:「殘兵疑鶴唳,空壘辨烏聲。」

【風鶴】張煌言《上魯國主書啟》:「若輕為移蹕,則風鶴頻警,臣罪誰諉?」黃節《宴集桃李花下興言邊患夜分不寐》詩:「山高風鶴哀。將軍死無地。」柳亞子《痛哭八首為浙事作》之四:「亡秦一旅起江濆,風鶴驚傳海上軍。」

相關故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紮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而不是速戰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更好嗎?」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衝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於是,秦軍決定後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謝玄見敵軍潰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倖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拚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6]」的重大勝利。

視頻

風聲鶴唳相關視頻

成語故事:風聲鶴唳
《百家講壇》武則天(二十一)_風聲鶴唳
典故:風聲鶴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