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顏竣 |
南朝劉宋大臣 |
字 號 :士遜 民 族 :漢 官 職 :官至侍中、吏部尚書、中書令 出 生 地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出生時間 :不詳 去世時間 :459年 主要成就 :孝武帝討伐劉劭,領軍錄事, |
顏竣(?—459年),字士遜,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顏延之的長子。南朝劉宋大臣。
- 顏竣起初擔任太學博士,太子舍人,後出任孝武帝劉駿的撫軍主簿,孝武帝鎮藩時頗受倚重。
- 後又隨孝武帝轉任安北、鎮軍、北中郎府主簿。
- 孝武帝鎮尋陽時,他也跟隨孝武帝出鎮。孝武帝討伐劉劭時,他為諮議參軍,領軍錄事,任總內外,並造檄書。凡厥眾務,皆由顏竣專斷施行。 [1]
- 孝武帝即位後,出任侍中,被孝武帝封為建城縣侯,食邑二千戶,其所受的恩遇,當時無人能和他相比,上奏事項無不許可。後任左衛將軍,加散騎常侍。
- 孝建元年,轉吏部尚書,領驍騎將軍,不久又兼任丹陽尹。
- 大明元年,外任東揚州刺史,將軍如故,時值母喪,孝武帝只許他送殯返京,不許他去職。
- 後來王僧達被誅前,以為是顏竣讒構自己,於是告發顏竣私下誹謗朝廷之事,查證果然屬實。孝武帝開始並不想殺他,只是將他免職。可顏竣頻頻上書謝罪,乞求饒恕,使孝武帝覺得他只想着自己的得失和私慾,辜負厚恩,越發憤怒。大明三年,下獄賜死。[1]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 顏竣,字士遜,琅邪臨沂人,是光祿大夫顏延之的長子。顏竣起初擔任太學博士,太子舍人。[2]
孝武舊屬
- 顏竣後來出任劉駿的撫軍主簿,很是受到親近禮遇,顏竣也盡心輔佐效力。元嘉年間,宋文帝劉義隆不希望地方宗王各自建立朋黨,準備召回顏竣來補缺尚書郎的職位。吏部尚書江湛認為顏竣在府中已經有了職務,不宜更改,皇帝才停了下來。後來,又先後隨着劉駿軍府轉移為安北、鎮軍、北中郎府主簿。
- 元嘉三十年(453年)春天,因為他父親顏延之辭官歸田,他堅持要求解除自己的職務,但未被允許,只賜給他假期。賜給他假期,還沒有出發,文帝逝世的消息就到了,劉駿起兵討伐劉劭,轉任顏竣為咨議參軍,兼任錄事,總管內外各種事務,並且撰寫檄書。孝武帝從尋陽發兵,便生了病,自沈慶之以下的人都不能相見,只有顏竣可以出入臥室以內,決斷軍機大事。當時孝武帝屢次經歷危險,不能負擔諮詢聽取匯報,凡是各種事務,顏竣都專斷施行。 [3]
朝廷重臣
- 孝武帝劉駿登基後,任命顏竣為侍中,不久又升遷為左衛將軍,加散騎常侍。封建城縣侯,食邑二千戶。
- 孝建元年(454年),顏竣再轉任吏部尚書,兼驍騎將軍,他很留心選拔人材,自強不息。他所受的信任待遇十分厚重,上奏事項無不許可。後來謝莊代替顏竣負責選拔官吏,他的意見許多不能實行。顏竣容貌嚴厲剛毅,謝莊風姿十分美好,賓客喧嚷談事,謝莊常常笑着回答。因此當時的人說「顏竣怒而給人官,謝莊笑而不給人官。」南郡王劉義宣、臧質等人造反,孝武帝又讓顏竣兼任右將軍。劉義宣、臧質的幾個兒子藏在建康、秣陵、湖熟、江寧縣的邊界上,孝武帝大怒,免去了丹陽尹褚湛之的官職,逮捕了四個縣的官長,以顏竣為丹陽尹,加任散騎常侍。
- 孝建二年(455年),顏竣從散騎常侍、丹陽尹升任為中書令,上表辭讓中書令,被批准。當時,建康城附近發生天旱人飢,顏竣上書禁止飴糖一個月,被孝武帝批准許可,節省米近萬斛。
- 顏竣自從位高權重後,便開始外出大講排場,驕矜傲慢了起來,每次出行都是讓儀仗隊在前面開路。
- 孝建三年(456年),顏竣又重新代替謝莊為吏部尚書,兼太子右衛率,還沒有上任,他的父親顏延之就去世了。顏竣遇到了父親的喪事。喪事剛過了一個月,就起任為右將軍,丹陽尹依舊不變。顏竣堅持推辭,上表十次而沒被批准。孝武帝派遣中書舍人戴明寶抱着顏竣登車,載到了郡舍。賜給他布衣一件,用彩綸加以鋪絮,讓他立即把所賜的衣服穿在身上。 [4]
試探主上
- 顏竣借着曾經做過孝武帝藩王舊臣的身份,常常極力陳述朝廷的得失。大明元年(457年),孝武帝自從除去喪服以後,便開始興建一些土木。顏竣懇切地進行諫諍,言語完全沒有什麼顧忌和迴避。孝武帝心中雖然不高興,大多沒有聽從顏竣的見議,但對顏竣仍然恩遇如同往昔。顏竣自認為自己的才能足以濟世治事,與孝武帝的舊交沒有誰能夠比擬,理當居於中心輔佐皇帝處理任何事務,永遠執掌朝政。可是如今,他所陳述的讓孝武帝不要興建土木的建議卻大多不被孝武帝採納,顏竣便開始懷疑孝武帝是想要疏遠他,於是便向孝武帝請求離開京城外任地方,以試探孝武帝。
- 大明元年(457年)六月,孝武帝任命顏竣為東揚州刺史,但右將軍如故。顏竣沒想到,自己所請求的事情真被孝武帝批准,於是認為孝武帝是真的要疏遠自己,便開始憂慮,不知怎麼辦才好。 [5]
誹謗遭罪
- 到了東揚州後不久,又遭逢母親喪事,孝武帝不允許他辭去職務,只是准許他送殯返京。雖然如此,孝武帝對顏竣的恩遇禮待仍然優厚,可是顏竣自己卻越加無法安心。每次面對親朋故友,很是有怨氣憤恨,常常公然誹謗朝政,談論朝廷的過失謬誤和皇帝的是非得失。
- 等顏竣到東揚州後,聽說何偃代替他擔任吏部尚書,總領銓選時,顏竣更加憤懣不平,對何偃產生了怨怒情緒,因此與何偃就有了隔閡,並利用在朝中的權勢逼迫何偃解職。
- 等到王僧達即將被處死時,王僧達認為是被顏竣讒害構陷自己,臨死的時候便向孝武帝告發顏竣在東揚州任職期間,前後是如何地不滿朝廷和皇帝,是如何怨恨自己的建議不被皇帝聽從採納。孝武帝命人查證,果然王僧達所控告顏竣的行為,很是有相符合的證據。
- 孝武帝剛開始並沒有想殺他的意思,姑且只是暫時免去了他的官職,留待後用。可是顏竣卻頻頻上書謝罪,並且乞求饒恕性命,孝武帝越發憤怒,親自給顏竣下詔回答說:「御史所奏的情況,不是過去我對你的期望。卿受了榮耀的待遇,原本應當極盡努力。可是你卻私下誹謗怨憤,已經辜負了朕本來的希望,竟然又去過煩思慮,還生怕不能安全立身,這難道是臣下侍奉主上至高的忠誠嗎?」。[6]
下獄賜死
- 大明三年(459年),因為先前王僧達除了告發顏竣私下誹謗朝廷和皇帝外,還告發顏竣與竟陵王劉誕來往密切,意圖對皇上不軌。 等到竟陵王劉誕真的謀反了,孝武帝便順勢以顏竣與劉誕暗中勾結之罪,召御史中丞庾徽之到殿前站立啟奏,啟奏完成,詔令:「顏竣有負皇恩,竟然會到達這樣的地步。在獄中賜死,由其自斃,可以赦免顏竣的妻子兒女但遷往遠方(交州)。」
- 史臣說:「作為臣子的,如果能忠心侍奉主上並且擯棄自己的私慾,建立功勞而不求報答,那麼,即使請求別人顛覆陷害自己,那也是不可能的。」[7]
人物軼事
- 顏竣驕矜傲慢其能久乎:顏竣自從權傾朝野以後,開始大講排場,每次外出都是讓儀仗隊開路,前呼後擁。而他的父親顏延之的家用器物、身上衣着以及住宅卻和過去一樣簡陋,平時出行仍然是坐老牛拖的破車,對顏竣送給他的財物等等,也一律都不接受。有時在街上,遇到了顏竣的儀仗隊,便躲在路旁。有一天,顏竣碰到了他,他對顏竣說:「我一貫不喜歡與身居要位的大人物相見,今天不幸見到了你。」不久,顏竣要擴建自己的宅邸,顏延之就對他說:「好好地蓋房子,不要讓後代恥笑你笨拙無能。」顏延之曾經在某天早上前去看望兒子顏竣,看見前來求見他的賓客、下屬們擠滿了屋子,焦急地等顏竣出來,可是顏竣卻還沒有起床。顏延之見狀,勃然大怒,說:「你是出身於糞土(寒門)之中的人,好不容易升到了雲霄之上,就立刻驕橫傲慢到如此地步,你怎麼能夠持久呢?」[8]
- 怒而給人官:顏竣在孝武帝時,兩次出任吏部尚書,由於他容貌嚴厲剛毅,在考察通過皇帝策試進入選舉範圍的人才時,常常先擺出一幅凶神惡煞的面容,最後往往都全部通過。而接替他的謝莊風姿十分美好,常常笑着考察進入吏部最後程序的人才,但往往,最後大部分人都不通過。因此時人都說「顏竣怒而給人官,謝莊笑而不給人官。[9] 」
史籍記載
- 《宋書.顏竣傳》
參考資料
- ↑ 1.0 1.1 《宋書.顏竣傳》
- ↑ 《宋書.顏竣傳》:「顏竣,字士遜,琅邪臨沂人,光祿大夫延之子也。太祖問延之:"卿諸子誰有卿風?"對曰:"竣得臣筆,測得臣文,〈毚下"兔改大"〉得臣義,躍得臣酒。" 竣初為太學博士,太子舍人」
- ↑ 《宋書.顏峻傳》:「三十年春,以父延之致仕,固求解職,不許。賜假未發,而太祖崩問至,世祖舉兵入討。轉諮議參軍,領錄事,任總外內,並造檄書。世祖發尋陽,便有疾,領錄事自沈慶之以下,並不堪相見,唯竣出入臥內,斷決軍機。時世祖屢經危篤,不任咨稟,凡厥眾事,竣皆專斷施行。」
- ↑ 《南史.顏竣傳》:竣自散騎常侍、丹陽尹加中書令,表讓中書令,見許。時歲旱人飢,竣上言禁餳一月,息米近萬斛。復代謝莊為吏部尚書,領太子右衛率,未拜,丁父憂。裁逾月,起為右將軍,丹陽尹如故。竣固辭,表十上,不許。遣中書舍人戴寶明抱竣登車,載之郡舍。賜以布衣一襲,絮以彩綸,遣主衣就衣諸體。
- ↑ 《宋書.顏竣傳》:大明元年,以為東揚州刺史,將軍如故。所求既許,便憂懼無計。
- ↑ 《宋書.顏竣傳》:上未欲便加大戮,且止免官。竣頻啟謝罪,並乞性命。上愈怒,詔答曰:"憲司所奏,非宿昔所以相期。卿受榮遇,故當極此,訕訐怨憤,已孤本望,乃復過煩思慮,懼不自全,豈為下事上誠節之至邪!"
- ↑ 《宋書.顏竣傳》:「史臣曰:為人臣者,若能事主而捐其私,立功而忘其報,雖求顛陷,不可得也。」
- ↑ 《南史.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四》:竣既貴重,權傾一朝。凡所資供,延之一無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舊,常乘羸牛車,逢竣鹵簿,即屏住道側。又好騎馬遨遊里巷,遇知舊輒據鞍索酒,得必傾盡,欣然自得。嘗語竣曰:"平生不喜見要人,今不幸見汝。"見竣起宅,謂曰:"善為之,無令後人笑汝拙也。"表解師職,加給親信二十人。嘗早候竣,遇賓客盈門,竣方臥不起,延之怒曰:"恭敬撙節,福之基也。驕很傲慢,禍之始也。況出糞土之中,而升雲霞之上,傲不可長,其能久乎?"
- ↑ 南史.顏竣傳》:竣容貌嚴毅,莊風姿甚美,賓客喧訴,常歡笑答之。人言顏竣瞋而與人官,謝莊笑而不與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