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順陽河畔是故鄉(賈紅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陽河畔是故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陽河畔是故鄉》中國當代作家賈紅松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陽河畔是故鄉

順陽河不寬。它一路蜿蜒,先入伊河,穿越伊闕和洛河交匯後,再轉向東,七扭八拐湧進了黃河。

清晨,這條窄窄的河流宛如身披紗幔的少女,輕盈靈動,凌波微步。日暮,順陽河仿佛蹣跚老人,背影悠長,飽含滄桑。

河畔吾鄉——魂牽夢縈着那片深情土地。

公元前638年,一群秦晉兩國從西域遷延至河洛地區的「蠻夷」先民,被這片水草豐美的原野吸引,停下腳步,終止跋涉,燃起篝火,墾耕土地,一輩輩繁衍生息,一代代瓜瓞綿延。

他們有一個悲愴名字——陸渾戎。

公元前525年,裹獸皮,擎彎刀,彪悍善戰的陸渾戎為晉軍所滅,化作典籍里寥寥幾行文字,順陽河畔一座座無名荒冢,成了歷史長河中一朵小小浪花。

兩千多年後,外婆住在順陽河南岸,我和母親住在順陽河北岸。

風煙早已將朝代更迭,掩息了春秋爭霸,撫平了鼓角爭鳴。曾經血性十足的陸渾戎,也在如水的歲月里漸行漸遠。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卻不會全部消逝在流年碎影里,不經意間,他們就會以一種看似毫不起眼的方式,默默昭示着遊絲般的存在。

外婆出殯那天,天陰沉沉的,空氣中仿佛能擰出水來。在哭泣聲和盤旋迂迴的煙霧中,我似乎看見外婆身背行囊,一路向西,直到消失不見……

順陽河安靜地流淌着。岸畔有成排的白楊樹靜靜佇立,樹葉已被季節打造成為枯黃,在晴空下,在艷陽里,樹葉如同金子般燦爛,又如同騰空的金色火炬,驚艷無比了。

一樹樹金黃在西風中漫舞着季節,翩翩落葉在歲月旋律中演繹着又一年的輪迴。

我彎下腰,鞠起一捧順陽河水,清涼涼的河水從我的指縫中一滴滴落下,晶瑩瑩的,宛如陸渾戎人思念遠方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和茫茫戈壁的一顆顆淚珠。

《水經注》載:「洛水又東,徑壽安山之東,迤南為鹿蹄山,亦曰半壁山,甘水出焉」。約公元前21世紀,「甘之戰」發生在鹿蹄山腳下,夏王啟率軍在甘水大敗有扈氏軍,史載:「子方興也,有扈弱而不恭,身死國忘」。

半壁山突兀而起,東面略緩,西壁峭立。站在山巔俯瞰,大地仿佛一塊巨大畫板,玉米、小麥、大豆、高粱、棉花、西紅柿、南瓜、茄子……是畫板上的豐富色彩,樹木、炊煙、牛羊、豬雞……還有順陽河靈動在畫面里。所有這些斑斕和畫面伴隨着鄉音,裝入行囊,追尋詩和遠方的腳步,離開順陽河,越過千山萬水,掛在城市客廳,徘徊在鋼筋叢林,回眺河畔吾鄉,一雙望眼汪汪。

這片土地宛如東風催開的綠柳春花,一天天發生的變化讓人眼花繚亂。那些仄狹鄉道變成了通達的柏油路水泥路,那些古舊村莊變成了花木扶疏,幽靜整潔的鄉村花園,自來水通了,路燈亮了,污水統一處理了,夕陽紅歌唱團和書畫文學社成立了……,順陽河畔正變得越來越富裕,越來越祥和。

最惹眼的是一群鄉村姑娘組成的模特隊,旗袍紅扇,朱唇雲髻,簪花搖翠,姿態婀娜,伴隨着優雅樂曲,她們款款而來,靚麗風采詮釋了新時代農民昂揚的精神面貌,笑顏如花展現了小康之後農村的幸福生活。

只是,鄉愁綿綿,家鄉,路遠水長。

黃土地上生活的人,性格爽朗,心眼實在,倒頭一覺睡到天亮,端一碗柴火灶燒出來的飯菜,遠遠一股撲鼻香。

年輕後生銅鑄般的胳膊一甩開,汗珠子啪嗒嗒像花瓣一樣綻放土上。羞澀的姑娘走近他們,大膽的閨女親近他們,明艷艷亮燦燦的太陽底下,秋波蕩漾,情愫滋長,黃土地上生髮的愛情,最纏綿悱惻,樸素情懷培育的幸福,最溫馨久長。

我帶着一身泥土氣息離開鄉村,離開順陽河畔,綣繾在城市喝咖啡時,仔細端詳手裡的「拿鐵」,恍惚一杯被日光磨礪過的黃土,淳樸甘甜,安靜醇香。無數次夜半夢回,竟覺得身下睡的不是席夢思床,是爹盤的土坯炕,安臥的不是高層居室,而是娘蓋的土瓦房。

那些奔跑在田野的日子漸行漸遠,如同撕去的一頁頁日曆母親鬢角的一根根華發。

依然有人眷戀黃土。那天,年輕的白楊鎮黨委書記帶領我們參觀千畝蔬菜基地時,我問皮膚黝黑的他,「在黃土地上摸爬滾打苦不苦?累不累?」

「沒啥!」他淡淡一笑。

還想再問點別的,他已匆匆走向地頭,留下一個真實高大的背影。[1]

作者簡介

賈紅松,70後,法律工作者,洛陽市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小說研究會會員、河南文學雜誌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