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項賢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項賢明
出生 1965年10月
安徽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
知名作品泛教育論
比較教育學的文化邏輯
泛教育論--廣義教育學的初步探索

項賢明[1] 畢業院校,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民進北京市委基礎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二級教授、學術委員會主席。2001年,破格評定教授職稱。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巴斯大學香港大學台灣暨南國際大學等院校講學或做學術研究工作,出訪過美、英、法、德、意、荷、韓、比利時等國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專業論文70餘篇(不含非核心期刊、報紙和論文集收錄),出版個人學術專著2部。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比較教育學。

人物簡歷

項賢明,博士生導師。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主編。有在基層教育委員會工作十年的經歷。1997年6月,在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博士導師魯潔教授。同年7月,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後流動工作站,師從顧明遠教授從事比較教育研究工作,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後流動工作站,師從顧明遠教授從事比較教育研究工作,1999年5月出站,並留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任教,旋即評定副教授職稱。2001年,破格評定教授職稱。2007年,首批評定二級教授職稱。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英國巴斯大學、日本中央大學、美國芝加哥洛約拉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暨南國際大學等院校講學或做學術研究工作,出訪過美、英、法、德、意、荷、韓、比利時等國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專業論文180餘篇(不含非核心期刊、報紙和論文集收錄),出版個人學術專著2部,譯著1部,主編高校教材2部。現擔任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學原理》重點教材第一首席專家。

研究方向

教育原理、比較教育學。聯繫地址:210097 江蘇省南京市寧海路122號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學術獎項

博士學位論文《泛教育論》獲得2000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001年獲得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2001年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

2002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2年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3年"勵耘優秀青年教師獎"一等獎;

2003年入選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項賢明 2016年項賢明:人的工具化是教育不公平的根源 [2] 2017年【十九大迴響】項賢明: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教育要體現人的現代化[3] 2018 年 項賢明:論教育學的術語和概念體[4]

研究項目

①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若干緊迫問題研究》;

② "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基金項目"《廣義教育學原理及建構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③ "國家高等教育重大教學改革項目" 《當代大學教學理念的國際比較研究》;

④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子項目 《高等教育多種層次、多種體制辦學的國際比較研究》;

⑤ 中港合作研究項目《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生長》;

⑥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 《廣義教育學理論研究》;

⑦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我國比較教育的學科建設研究》;

⑧ "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規劃國家重點項目"《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國教育發展與國家競爭力的比較研究》。

學術專著

① 項賢明:《泛教育論--廣義教育學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 項賢明:《比較教育學的文化邏輯》,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項賢明:人的工具化是教育不公平的根源

2016年5月7日,《以供給側改革促進教育公平高峰論壇》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項賢明做了教育公平與因材施教的演講。

在演講中,項賢明提到人的工具化是教育領域根本性的不公平,是所有教育不公平的根源。教育不是塑造人,而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教育公平是能夠讓劉翔成長為劉翔,讓霍金成長為霍金。

本次論壇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教育公平協同創新中心以及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聯合主辦,搜狐教育獨家網絡媒體報道。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下為項賢明演講內容:

圖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項賢明

教育公平問題,可以說是嚴肅到了沉重,嚴肅到了崇高的問題,同時也確實是非常複雜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從很多的維度進行討論。在我們看來,至少要面對四個維度。

首先,政治學或者法學的公平問題,要研究公權力怎麼樣處理階層之間的關係,怎麼樣在教育問題上處理人際關係這個問題。另外一個維度,還會有社會學方面的公平問題。社會學可以從社會結構角度來進行分析,來剖析和解析階層的關係、人際關係對教育公平的影響。還有倫理學的維度,我們可以從倫理學來探討在我們這個時代,什麼是公平正義的價值,怎樣才算是正義的。實際上,這些年教育學界對這個問題進行的研究,很多的教育學者做的工作其實是在教育學之外的,他們做的並不是教育學本身的工作,而是代替了其他學科的學者們做這項研究,而那些確實不是我們的長處。對於我們來說,我們面對的重要問題,就是在教育學領域怎麼探討教育公平的問題。

從教學來看只關心一個問題,教學過程中間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舉個例子說明。比如說我們國家從國家層面立法來規定一個孩子不會因為是住在貴州深山裡面還是住在上海市區而區別對待,決定他能不能上復旦大學。我們要通過立法不因為戶籍而影響你上復旦大學的權利。但是問題是,這樣就能保證一個生活在貴州大山裡的孩子上復旦大學的機會和生活在上海市區的孩子一樣嗎?這是倫理學要判斷的問題。對我們來講要探討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不能保證這個孩子一定上復旦大學,就教育公平本身來說,操作層面上要面對每個有關的個人,比如說法律規定少數民族的孩子在報考的時候要比別的孩子多加五分,有些孩子覺得不公平,我們同樣生活在北京市,因為你是滿族的就比我多五分。我們在處理個人層面和社會結構層面的公平問題的時候,背後是同一個價值基礎,就是剛才我講的什麼是正義。這是我們真正的價值內核。

今天講供給側,從供應角度來說,供應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後來又提出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所有的服務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必須為人服務。沒有人才任何的供應都不可能實現。人的工具化是教育領域根本性的不公平,是對所有人的不公平,是所有教育不公平裡面的根源。前段時間新聞報道一個男孩子從小喜歡動手,後來考進了北大,學了兩年退學了,自己上了技校。我們把他送進北大,對他來說是公平的嗎?在我看來也值得懷疑,不見得上了北大、清華就是公平。我們要把你塑造成什麼?我覺得你像一個什麼人才,我來配合你成為人才,國家花很多錢培養你,把你培養進北大你還不感恩戴德,還跑出來,這真的是公平嗎?值得懷疑。

中國教育要實現公平的轉型,我們要摒棄長期以來的教育觀念,即要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我們是培養他們的,培養他們成為科學家。今天我們要重新提一個思想,教育不是塑造人,而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教育不是培養人,而是對人的成長提供支持。這是我們的價值內核,要發生根本轉變才能探討其他的問題。

什麼叫公平?要公平地對待我們所有的人,公平的教育供給應該是一種教育服務和支持,是一種成長和選擇的環境,應該讓孩子去選擇,我們只是提供一個環境。公平教育應該是對人的尊重與呵護,而不是讓人喪失尊嚴。要實現公平,前提是必須自由,沒有自由談不上真正的公平。在我們看來真正的教育公平,我們希望的教育公平,是能夠讓劉翔成長為劉翔,讓霍金成為霍金,如果能到那個時候,教育公平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謝謝!

視頻

項賢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