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韻府群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韻府群玉
圖片來自7788網圖片

韻府群玉》是我國現存的一部韻書,由陰幼遇(時夫)在他的父親陰應夢(公元1224年—公元1314年)的指導下編成的,由幼遇之兄幼達作注。

清朝康熙年間張廷玉等人奉旨修撰音韻巨著《佩文韻府》時,將《韻府群玉》全部錄入。乾隆年間修編《四庫全書》時,《韻府群玉》又被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還說「然而元代押韻之書,今皆不傳,傳者以此書為最古。世所通行之韻,亦即從此書錄出」。[1]

背景介紹

辭源》「陰韻」條記云:「宋淳佑間平水人劉淵增修《禮部韻略》,歸併同用各韻為一百七部;元初陰時夫撰《韻府群玉》,又並為一百六部。元以來詩韻多沿用之,通稱為平水韻,也稱陰韻。」如此看來,陰時夫的《韻府群玉》在中國音韻學史上是很有地位的著作。

但為什麼現在卻很少有人提到它?這是由於清康熙年間張廷玉等人奉旨修撰了《佩文韻府》,而《佩文韻府》卻是以陰時夫的《韻府群玉》和凌稚隆的《五車韻瑞》為藍本增補而成的。《佩文》一行世,《群玉》《五車》便被併吞了。

性質

韻府群玉》是部韻書,也是一部類書。之所以說是韻書,是因為它是是研究音韻之書。音韻學研究的範圍包括古音、今音、等韻及現代音。以前音韻學者稱隋唐以來的語音為今音。此種研究著作歷代甚多,《韻府群玉》是其中的一種。之所以說是類書,是因為它捃摭群書,以類相從,便以檢閱之書。類書有以字或以韻分類的兩種,《韻府群玉》是以韻分的。

體例

全書共二十卷,分韻為一百零六部,按詞語最下一字歸韻。例如「鶴頂紅」一詞,最下一字是「紅」,便按「紅」字歸韻,歸入「一東」。首列單字,再將具有同一韻字的詞語按字數順序排列。例如「東」,首列單字「東」,下面便是「道東」、「易東」、「乃東」等雙音詞,又下是「斗柄東」、「馬首東」、「水必東」等三字詞語,又下是「瀼西瀼東」、「有文者東」、「住西住東」等四字詞語。最多到四字詞語。

單字下註明音訓,如「東」字,先注音:「德弘切。」然後訓(即解釋詞義):《說文》,動也。從日在木中……同音者各以類收,首字增以音切。碰上圓圈符號,便是另一音了。如四支韻中,「支(分支、探支、析支……)枝(標枝、孫枝、南枝……)卮(王卮、漏卮……)肢、搘、氏○移(風移、山移……)酏……為……」詞語備載出典。如「天東」,下載出處:「鼓角漏天東〔杜〕。」「秀句滿天東〔荊公〕。」排列,以經史子集為序;選材,經史子集無不涉及。缺點在於引書不列篇名,引詩不標題目,不便於查對原書。

內容

韻府群玉》的內容包括音切、散事(新增許氏說文、徐氏音義)、事韻、活套、卦名、書篇、詩篇、年號、歲名、地理(附州郡名、地名)、人名(附字與號、帝王名號、國君名號、夷名、妓名)、姓氏、草木(附花名、木名、草名、藥名、果名)、禽獸(禽名、獸名)、鱗介、昆蟲、曲名、樂名(附律名)等項。

這項工作是由陰幼達做的。幼達在他自己寫的序言裡舉例性的指出了舊時代讀書人在讀音和理解意義上常易發生的一些錯誤或疑難:「若『龍斷』本如字,而或切為『丁貫』;『夏屋』本『食俎』,而或用為『巨室』;『舂牘』、『舂雅』、『棜禁』、『醷濫』、『脾析』、『凍梨』之類,皆載諸經,而初學講明或未到,至有讀『鸛銜三鱣』之『纏』為氈,『蕭何主進』之『進』為『贐』,『挏馬』則謂『桐馬』,『欸乃』則謂『襖藹』,襲舛承訛,鮮克辨正。又如『撲滿』、『須捷』、『褸裂』、『孟青』、『簍數』、『剛卯』、『桑鵝』、『鐵獺』、『魚丁』、『虎乙』、『鼠姑』、『鴉舅』、『一經』、『三雅』、『戌削』、『萃蔡,、『谽谺』,『蘢茸』、『沆瀣』、『贔屭』、『金僕姑』、『玉連鎖』等字,不可殫述。此前輩常所用而不知者,誦以為怪。」所舉這些僻典、奇字,在現代文章中固然已很少看見,但當我們研究文化遺產時還會經常碰到。《韻府群玉》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開闢了「活套」一欄

這一欄中所列都是一些詞彙,以資作詩押韻時啟發思考之用。如「同」字,活套有:度量同、庶言同、利害同、好惡同、步驟同、尊酒同、臭味同、輕重同、多寡同。所謂活套,「凡例」說明了它的作用:「以便初學,或可化腐為奇。」

歷史評價

在《佩文韻府》對它取代之前,它自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①我們為了研究文化遺產,要查對古代詞彙、典故及其出處,可找它幫忙。②要研究音韻學,少不了它。③古籍散亡,十不有一,遺文舊事,往往藉此以傳。我們能從中發現有關的新資料。

至於前人對此書的評價,總看法是:搜集資料廣博、珍貴卻有疏漏。

元初翰林學士出為江西儒學提舉的滕玉霄說此書:「經史子傳蒐獵靡遺,是又能以有窮之韻而寄無窮之事,亦奇矣!」元初翰林趙子昂評曰:「上涉群經,下苞諸子,賢於回溪史韻多矣!」明陳文燭認為「備天地之大觀,為藝林之珍品」。至清乾隆年間,《韻府群玉》被收入《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肯定它的淵博之後,又指出它的疏漏之處甚多。

關於疏漏一事,陰幼遇也曾自己估計是難免的:「惟近世黃氏所編《韻會》,雖不詳於紀事,然非包羅今古者不及此,而猶遺『聰』、『璁』、『紳』、『嘶』等字,況時遇襪線其才,甕天其見,寧無遺珠之嘆?」於是他懇切地向人求援:「遺則續之,誤則正之,以便初學,幸甚!」《提要》又云:「元朝押韻之書,今皆不傳,傳者以此書為最古。又今韻稱劉淵所並,淵書亦不傳。世所通行之韻,亦即從此書錄出。是韻府詩韻皆以為大輅之椎輪(即創始之意),將有其末,必舉其本,此書亦曷可竟斥歟?」由此可見,此書是元以前今韻中僅存的、最古的一部,它在音韻學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