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韻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禮部韻略 |
《禮部韻略》,韻書,最早為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丘雍、戚綸所定,今已不存。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丁度重修,改名為《禮部韻略》,凡五卷。
共收九千五百九十字,後附《貢舉條式》一卷,說明它是科舉程式之書。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毛晃表進所撰《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五卷,較丁度重修的《禮部韻略》增收二千六百五十五字,現存《禮部韻略》,即毛晃的增修本。
唐開元以後,貢舉由禮部掌管,故官韻亦由禮部頒行,所以是書稱《禮部韻略》。而所以稱"略"者,乃"舉子詩賦所常用,蓋字書聲韻之略也"。是書大量削減《廣韻》所收"奇字",全書只收九千五百九十多個較常用的字,注釋亦從簡,故頗受士子之歡迎。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禮部韻略
外文名稱; li bu yun lue
體裁; 韻書
創定時間; 1007年
明年,《切韻》改賜新名為《廣韻》,而《廣韻》、《韻略》為景德、樣符間詳略二書。"可知《景德韻略》與《廣韻》是同時產生的。到了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即在《集韻》成書當年,宋仁宗命《集韻》的作者丁度等人"刊定窄韻十三處",對《景德韻略》再加刊定,改名為《禮部韻略》,可見它與《集韻》又是同時的作品。
《禮部韻略》收字九千五百九十個,較《廣韻》少了許多。收字少的原因,是為了便於應試士人的記誦和掌握。但韻部方面,仍與《廣韻》一樣,分為二百零六部。此書行世以後,歷代時有增補。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毛晃向皇帝進獻其所撰的《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和這部書在原書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千六百多字。到淳熙(宋孝宗年號)年間,又有所謂淳熙《禮部韻略》出現,通行的本子題名為《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中仍分二百零六個韻部。
到了宋淳佑(宋理宗年號)十二年(公元1252年),山西平水人劉淵將其修編為《壬子新刊禮部韻略》。這部書比原來《禮部韻略》增加了四百三十六字。同時,它把原書的二百零六個韻部歸井為一百零七部。此書後代亡佚,不過,元人黃公紹所作的《韻會》所分的一百零七部,就是依據此書而來的。
從北宋至南宋期間,士人作詩用韻,特別是科舉考試,就是以《禮部韻略》作為依據的。不過,《禮部韻略》原書今已不存,現在所能見到的,是《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