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韓城市普照寺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韓城市普照寺博物館唐代滅亡之後,北方經過五代、宋、金、西夏等政權更迭,到元代終於重新形成國家統一的局面。這個時期的建築,在文化和工藝上,都產生很多新的因素,呈現出若干新的趨勢。在全國範圍內,韓城的元代建築最為密集,總計13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普照寺。

韓城普照寺簡介

韓城普照寺,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昝村鎮吳村。始建於元延佑三年(1316年),清代續修。

韓城普照寺,建築面積426平方米,主要建築大殿為元代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保存有塑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釋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賢二菩薩,阿難、伽葉二弟子五尊彩塑像及明清藻井繪畫[1]一百三十餘幅。

韓城普照寺,大殿東西有土地廟關帝廟各一間,殿前東西側分別為伽藍殿與護法殿,殿後有觀音洞、禪院等。

1、天圓寺獻殿

還沒有走進普照寺,一座元代建築就呈現在眼前,那就是這座很不起眼的大門。它原本位於龍門鎮西原村,乃天圓寺的獻殿,屋頂為懸山式,前後檐的明間,各用兩根粗圓的八棱石柱,斗拱下的大檐額,乃元代建築標誌。門上高懸的匾額和對聯,使曾經的古建築煥發生機,自然地成為這裡的山門,與整個建築群渾然一體。

佛教文化

陝西韓城普照寺,始建於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是1992年公布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於韓城市東北10公里昝村鎮吳村,建在10餘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居高臨下,頗有虎踞高山之勢。是韓城元建標誌性建築,佛教文化氣息濃厚。

修繕保護

1999年開始建設的陝西省元代建築博物館已初具規模,現已對外開放。近年來,經過修繕保護的普照寺,被當地人稱為韓城的」布達拉宮」。

韓城元代建築多為懸山頂,牆體厚實穩重收分大,前檐柱額多為通擔,這些是認識和研究元代建築特徵與風格的重要而寶貴的依據。

近幾年,為了保護好元代建築,經省文物部門批准,韓城擬將急需維修的元代建築約十多處逐步搬遷到規模較大的元代建築之地普照寺。現已搬遷了兩處四座建築,連同普照寺原有的古建築及配列建築共12座,占地8000餘平主米,最終建成約二十多座的元代古建群,成為全省最大的元代建築博物館。經過修繕保護的普照寺,被當地人稱為韓城的」布達拉宮[2]」。

殿內保存有塑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釋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賢二菩薩,阿難、伽葉二弟子五尊彩塑像及明清藻井繪畫一百三十餘幅。大殿東西有土地廟關帝廟各一間,殿前東西側分別為伽藍殿與護法殿,殿後有觀音洞、禪院等。

普照寺為佛教寺院。佛教,自隋唐時期,特別在唐初就在韓城地區盛行,建寺甚多,由於歷史原因,現在保留極少,普照寺是倖存的皎皎者。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布局結構

元代建築博物館,建在普照寺內,寺廟建在十餘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寺門向南,拾級面上,居高臨下,有虎踞高山之勢。

普照寺為佛教寺院。佛教,自隋唐時期,特別在唐初就在韓城地區盛行,建寺甚多,由於歷史原因,現在保留極少,普照寺是倖存的佼佼者。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照寺據記載,創建於元延佑三年即1316年,建寺後於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塑佛像。普照寺主體建築是大佛殿,殿前東有「伽藍廟」,西有「護法廟」。殿東為「土地廟」,西為「關公廟」,殿後有「觀音洞」。

大佛殿雄偉壯觀,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殿內有佛龕,龕上部有藻井,藻井有繪畫,共130幅佳作,其中人物畫33幅,花鳥蟲魚畫97幅,筆黑生動,情景逼真,形態各異,堪為珍品。

專家認為板畫為元代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龕內有五尊彩色泥塑像,坐在工字蓮花須彌座上,面相豐滿,神態自然,古雅莊嚴,呈說法狀,通高4.2米。左右站着釋迦十大弟子中的阿難和迦葉兩尊塑像,各通高2米。一個雙唇緊閉,雙手合十。一個面帶笑容,拱手而立。兩邊龕內是兩尊菩薩塑像,均盤膝坐在工字蓮花須彌座上,通高均3.6米,左邊是文殊,右邊是普賢。

科學價值

普照寺是一組罕見的元代典型古建築,佛像塑造逼真豐滿,天花板為珍貴繪畫。建築、塑像、繪畫融為一體,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視頻

韓城市普照寺博物館 相關視頻

韓城市博物館(文廟-東營廟-城隍廟)宣傳片
韓城市普照寺景區給您拜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