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韋茲萊本篤會修道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韋茲萊本篤會修道院建於公元9世紀,建成不久後便安置了聖女瑪麗亞·馬德萊娜(St Mary Magdalene)遺體,從此便成了朝聖要地。1146年,聖貝爾納多(St Bernard)在此為第二次十字軍東征進行了布道。1190年勇猛善戰的獅心王理查德和菲利浦二世奧古斯都在此相會,然後踏上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路途。韋茲萊的馬德萊大教堂是12世紀的一個修道院式的教堂,柱頭和正門都有精美雕刻,是勃艮第羅馬式藝術和建築傑作。

中文名 韋茲萊教堂和山丘

類 別 教堂

地 點 法國

類 型 城市特徵

遺產描述

法國中部勃艮第大區(Bourguignon)約納省(Yonne)境內莫爾旺,這裡座落着中世紀最重要和最具影響力的,也是當今法國最秀麗城鎮之一的韋茲萊。在中世紀近三百年時間裡,這座聖山和耶路撒冷、羅馬及聖雅克一起被稱作基督教的四大聖地。作為歐洲基督徒每年經法國前往西班牙宗教聖地德孔波斯特拉城朝聖之路的匯合點之一,促進了這裡的經濟繁榮,其市鎮人口在12世紀已近萬人規模。著名的韋茲萊聖瑪德萊娜教堂屹立在山頂上。她的歷史可追溯到法國卡洛林王朝統治時期。傳說公元858年,《武功歌》中的傳奇人物吉拉爾騎士(Girart de Roussillon)在韋茲萊山崗上修建了第一座修道院。然而在15年後,這座修道院便遭到諾曼底人的洗劫和焚毀。1096年,人們又在附近的山丘(即現教堂原址)上重修了一座本篤修道院。到了12世紀,大教堂進入了鼎盛時期,教堂規模也日益擴大。這裡也是十字軍東征的大本營,1190年法國國王菲利浦·奧呂斯和英國國王理查德·克爾德里翁從大教堂出發,登上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路途。自從1217年聖弗朗索瓦·達西斯派遣6位僧侶在此修建了法國第一個天主教方濟會的修道院之後,大教堂的權威地位受到了挑戰。且在1279年的9月9日,聖女瑪利·瑪德萊娜的聖物正式轉移到聖馬克西姆(St Maxime),來此朝聖的教徒日趨減少,大教堂的身價一落千丈,在百年戰爭中又受到重創,到19世紀教堂已經完全衰落,直到1840年才得以修復。1979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vi),韋茲萊教堂和山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

韋茲萊坐落於勃艮第地區庫雷河左岸的小山上。在古代,這裡一度是宗教聖地[1] 。9世紀迦洛林王朝時開始有僧侶定居於此。11世紀,傳聞參加耶穌受難的聖女瑪麗·馬德萊娜安葬於教堂下面,於是吸引了眾多信徒來此朝聖。12世紀,大教堂進入了鼎盛時期:教堂不僅擁有眾多的虔誠教徒,而且深受朝廷的重視,對教堂不斷的進行修葺、擴建,隨之教堂的規模日益擴大,中殿、前殿、祭壇、耳堂都於此時相繼落成。中殿被裝飾得富麗堂皇,其中最富有獨特的創造性的是其半圓形的拱券結構。設計者用棕色和白色拱石交替砌成,被認為石羅馬傳統的優美典範。尖頂拱形和橄欖行拱穹的祭壇造型精緻,標誌着建築藝術造型和審美向哥特式過渡,是這個過渡時期的代表作,曾經對法國北部的哥特式建築產生過深刻的影響。在中殿和前殿裡還有獨一無二的人像柱飾頭的雕刻,中殿正門三角楣上也雕了"最後的審判"的畫面,這些都是堪稱是韋茲萊大教堂的藝術精華。1146年復活節,教皇尤金三世和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授意聖貝爾納多在大教堂向聚集在山坡上的教徒作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演說。1190年勇猛善戰的法國國王菲利浦·奧呂斯和英國國王理查德·克爾德里翁從大教堂會面,然後踏上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路途。韋茲萊的馬德萊娜修道院大教堂建於12世紀,是勃艮第羅馬式建築的傑作,體現在它的整體建築上,還體現在它雄偉的柱頂和雕刻精美的大門上。1217年,聖弗朗索瓦·達西斯派遣7位僧侶在此修建了法國第一個天主教方濟各會的修道院,大教堂的權威和地位受到了挑戰,很多人不再相信有關聖女瑪麗·馬德萊娜的傳聞。來此朝聖的教徒日益減少,香火不再旺盛。到19世紀時期,大教堂已經衰落破敗。這時,剛成立的法國"歷史建築委員會"責成勒杜克負責修繕工作,力求恢復大教堂的原貌,修復工作持續了20年之久。法國的修復專家活動也由此展開。現在大教堂已經受到法國政府的法定保護。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韋茲萊本篤會修道院建於公元9世紀,建成不久後便安置了聖女瑪麗亞·馬德萊娜(St Mary Magdalene)遺體,從此便成了朝聖要地[2] 。1146年,聖貝爾納多(St Bernard)在此為第二次十字軍東征進行了布道。1190年勇猛善戰的獅心王理查德和菲利浦二世奧古斯都在此相會,然後踏上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路途。韋茲萊的馬德萊大教堂是12世紀的一個修道院式的教堂,柱頭和正門都有精美雕刻,是勃艮第羅馬式藝術和建築傑作。

視頻

法國庫雷河左岸韋茲萊,探訪法國風情的古民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