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韋茲萊大教堂和山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韋茲萊大教堂和山丘 位於法國東部勃艮第大區約訥省南部,是法國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在天主教歷史和歐洲歷史上曾經擁有重要地位。韋茲萊教堂和山丘於1979年10月27日成為法國第四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蹟和風景區。

教堂歷史

著名的韋茲萊聖瑪德萊娜教堂(Basilique Sainte-Marie-Madeleine de Vézelay)宛如一座皇冠屹立在山頂上。她的歷史可追溯到法國卡洛林王朝統治時期,其前身是公元858到859年間興建的一個修道院,後來被天主教教會置於聖母瑪利亞的保護之下,取得了特殊地位。

韋茲萊隱修院的歷史複雜,與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法國與鄰國關係,天主教會內外鬥爭都有關。但其出名和身價倍增是由於1037年,聖瑪利亞-瑪德來娜遺骨被放在了這個修道院裡,這是韋茲萊隱修院開始揚名基督教世界的開端。法國卡佩王朝的路易九世國王(聖路易)是瑪麗-瑪德萊娜的忠實信徒,曾四次到韋茲聖萊瑪德萊娜教堂拜謁。到了12世紀,隱修院不斷擴建為大教堂並進入了鼎盛時期。

歐洲基督徒每年經法國前往西班牙宗教聖地德孔波斯特拉城的朝聖之路上,韋茲萊大教堂是一個重要匯合點,當疲累的朝聖者們徒步攀登到一個高地,第一次遙望到遠處的韋茲萊大教堂時,都會感到無比欣喜。因此在這裡樹立着一個名為「歡樂坡」Montjoie的十字架。每年在三月到十月之間,大批朝聖者路經韋茲萊,促進了這裡的經濟繁榮,其市鎮人口在12世紀已近萬人規模。

在中世紀近三百年時間裡,這座聖山和耶路撒冷、羅馬及聖雅克一起被稱作基督教的四大聖地。韋茲萊修道院在中世紀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還由於這裡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起點。1146年,在教宗和法國國王路易七世的授意下,西多會的創始人聖徒貝爾納多(Saint Berfnard)在此為參加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信徒進行了布道,鼓吹髮動對耶路撒冷進行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90年法國國王菲利浦•奧呂斯和英國國王理查德•克爾德里翁也是從這裡出發,登 上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路途。

到了13世紀,韋茲萊大教堂的命運發生不利變化:1217年聖弗朗索瓦·達西斯派遣6位僧侶在此修建了法國第一個天主教方濟會的修道院,逐漸使韋茲萊大教堂的權威地位受到挑戰。更不幸的是:1279年的9月9日,聖女瑪利•瑪德萊娜的聖物被轉移到了聖馬克西姆(St Maxime),使得後來來此朝聖的教徒日趨減少。韋茲萊大教堂在百年戰爭中又受到重創,到19世紀,教堂已經完全衰落,直到1840年法國將其列入保護名單才得以修復。

建築風格

韋茲萊瑪德萊娜大教堂是十二世紀法國勃艮第地區的羅馬建築風格傑作,代表了這一時期科學發展的頂峰水平。教堂由三大部分組成:

西邊的前廊有三扇雕刻精美的大門通往中殿。南門有些殘破的門楣上講述耶穌的童年,北門則描繪他輝煌一生的最後階段,而中門則是韋茲萊的榮耀之門,是法國最美的羅馬式大門。大教堂東邊由哥特風格的耳堂、祭壇以及祭壇周圍迴廊組成。哥特式建築與羅馬式建築兩種風格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中殿是一座長方形的廊柱教堂,富麗堂皇,美輪美奐,拱廊和柱子上雕刻着的寓言故事和宗教場景。當時的建造者特意對窗口的位置進行了設計,使得陽光正好投射到牆上,地上和廊柱上,投射到中殿地上的九條光線整齊排列在大殿中心位置。

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不僅只有韋茲萊教堂,還有整個韋茲萊的山川谷地:別致的街頭小巷,中世紀的房屋老牆,隨處可見的羅馬酒窖,城牆邊的小徑,以及四周寬廣的視野都會把遊客帶到神秘的中古時代。

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