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非洲狼(學名:Canis lupaster):是哺乳綱、犬科的物種。雌雄同型,體重10-15千克,肩高40-50厘米,從鼻子的尖端到尾巴的長度為130-160厘米。分布在不同地區的非洲狼體型隨地理上的變化大小差異很大,西非和北非的體型大於東非的。體型中等、勻稱,四肢修長,趾行性,利於快速奔跑。
頭齶尖形,顏面部長,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覺靈敏,聽覺發達。犬齒及裂齒髮達;上臼齒具明顯齒尖,下臼齒內側具一小齒尖及後跟尖;臼齒齒冠直徑大於外側門齒高度。毛粗而長。前足4-5趾,後足一般4趾 ;爪粗而鈍,尾多毛。
生活在乾燥空曠的地區,開放的稀樹草原,沙漠和乾旱的草原。集體活動時嗥叫,挖掘洞穴居住。這是一種適應沙漠的犬科動物,即使在水源不多的地方,在平原和草原地區也很常見。善於快速及長距離奔跑,喜群居,常追逐獵食。肉食性,以食草動物及齧齒動物等為食;最喜歡吃鳥、小型哺乳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魚、蛋以及昆蟲。有些食腐肉、植物或雜食。通常皮毛的顏色是黃色至淡金色、或者棕色,隨着分布環境和季節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雨季顏色深,旱季顏色淺。
非洲狼分布在非洲的北部和東北部,從西部的塞內加爾和摩洛哥到東部的埃及、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然後向南延伸至尼日利亞北部、喀麥隆北部,中非共和國北部和北部及坦桑尼亞。
動物學史
非洲狼是一種具有相對古老血統的犬科動物,過去的有效種群數量相當大,涵蓋了從塞內加爾到埃及的6,000公里寬的範圍,這也由更新世化石記錄證明。在非洲國家塞內加爾進行的單項野外觀察使人們能夠對非洲狼進行形態學和行為學認定,從而將其與同地域的金豺區分開來。[1]
非洲狼以前被稱為埃及胡狼或埃及豺。在整個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該物種被歸類為金豺的一個亞種,即「金豺埃及亞種」(Canis anthus lupaster)。 但是,許多動物學家注意到了這種動物在形態和分子基礎上它們與灰狼更為相似。mtDNA研究證實了這一點,該物種的遺傳血統有72%與灰狼相同,而僅有28%與埃塞俄比亞狼的血統一致。該研究最初表明該動物是灰狼的一個亞種,應更名為灰狼非洲亞種(Canis lupus lupaster)。
2015年,科學家們發現來自非洲的狼與歐亞大陸的金豺,兩者之間獨特的單系譜系在一百萬年前就已經分離,這足以證明非洲的狼和金豺是犬科中兩個不同的物種,即:金豺(Canis aureus)和非洲狼(Canis lupaster)。《世界哺乳動物物種》第三版(MSW3)尚未正式認可非洲狼為獨立物種,MSW3於2005年發布,將其歸類為金豺的一個亞種。
基於2017年最新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形態學的的研究表明,非洲的「金豺」比歐亞大陸的「金豺」體型更大,實際上與「灰狼」的關係更密切。該非洲動物代表了一種先前被忽視的獨特的物種,即非洲狼,這是一個獨立的犬科物種。
非洲狼的正確命名起初有些糾結,該物種的學名在「Canis lupaster」和「Canis anthus」之間交替,後者優先。但是,Viranta等在2017年提出了一個理由,如果考慮將非洲狼的學名定為「Canis anthus」(非洲金豺),就會缺乏對此物種整體的外型定位的事實,最後決定採用「Canis lupaster」(「lupaster」 拉丁文意思「較灰」)作為非洲狼的正式學名。[2]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爾及利亞、布基納法索、中非共和國、乍得、吉布提、埃及(非洲區)、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幾內亞、肯尼亞、利比亞、馬里、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塞內加爾、索馬里、南蘇丹、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突尼斯、西撒哈拉、喀麥隆、尼日爾和尼日利亞。[3]
形態特徵
非洲狼雌雄同型,體重10-15千克,肩高40-50厘米,從鼻子的尖端到尾巴的長度為130-160厘米。體型介於黑背胡狼和灰狼之間,但比阿拉伯狼要小。分布在不同地區的非洲狼體型隨地理上的變化大小差異很大,西非和北非的體型大於東非的。鼻子和耳朵相對較長,尾巴較短,長約20厘米。毛皮的顏色也隨季節和地理位置而異,通常是淡黃色至銀灰色,四肢略帶紅色,尾巴和肩膀上有黑色斑點。臉部、喉嚨和腹部通常為白色,眼睛為琥珀色。 雌性有2-4對乳頭。儘管從表面上與金豺(特別是生活在東非的非洲狼)相似,但非洲狼的口吻更尖,牙齒更銳利,更結實。非洲狼的耳朵更長,額頭更高。[4][5]
生活習性
非洲狼的社會組織非常靈活,族群的大小根據可用的食物而有所不同。 繁殖對是其當前子代的基本單位,以前的同窩成員會留在族群中繼續作為「幫手」。 大型團體很少見,只有在大片的沒有人類活動和食物豐富的地區才能觀察到。非洲狼家庭之間的關係相對和平。這些狼會互相溝通,互相梳理撫慰。非洲狼具有極強的地域性,成對巡邏並標記其領地。伴侶及其助手都會對入侵者,尤其是同性入侵者,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伴侶不互相幫助排斥異性的入侵者。
這些狼基本上都是夜行性的,但有時在白天也很活躍。像其他犬科動物一樣,它們通常在興奮時會吠叫,在受到刺激或生氣時會咆哮。非洲狼通常在天黑之後和日出之前互相呼喊。非常善於交際,通常成群或成對生活。[6]
非洲狼是食肉性動物,食物包括野兔、鼠類、大藤鼠、地松鼠、蛇、蚱蜢、昆蟲、蝸牛、魚、蜥蜴和地面築巢的鳥類,也捕獵瞪羚、疣豬、牲畜(綿羊,山羊甚至牛),並吃動物屍體、水果和人類垃圾。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着清道夫的重要角色,還控制了齧齒動物和昆蟲數量的增加,將其作為獵物食用。[7]
棲息環境
埃塞俄比亞狼生活在非洲高原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食肉動物之一。這個獨特的犬科動物長久生活在東非大裂谷兩側或兩側海拔4,000米以上的幾座高山上,迄今在非洲人口最稠密的農村地區之一的人類與動物的互動中倖存了數千年。這是一種適應沙漠的犬科動物,即使在水源不多的地方,在平原和草原地區也很常見。 [8]
棲息地廣泛,範圍從阿爾及利亞的地中海,沿海和丘陵地區(包括綠籬地、灌木叢、松樹林和橡樹林)到熱帶,半乾旱氣候區,包括薩赫勒地區塞內加爾的大草原和馬里的薩赫勒地塊,年降雨量只有100毫米的地區都有分布。垂直海拔高度為500-3800米。
由於對乾旱條件的耐受性和雜食性,適應性強的飲食,非洲狼能夠占領半沙漠,短至中度的草原和熱帶稀樹草原。該物種在埃塞俄比亞的貝爾山脈海拔高達3800米的地方到厄立特里亞的海平面都有記錄。[9]
繁殖方式
非洲狼是一夫一妻制。它們的求偶儀式非常長,在此期間,幾乎一直保持在一起。交配前,雌雄會一起巡邏並用氣味標記自己的領地。交配發生在早春,妊娠期約兩個月,一窩通常產4-5隻幼崽,最多達8隻。在塞倫蓋蒂(東部非洲),幼仔於12月至來年1月出生,小狼崽在一個月後就開始吃固體食物,2個月大開始斷奶,4個月結束成長期。屆時,這些幼犬可以半獨立地冒險,離開巢穴遠達50米,有時可以在露天睡覺。母親比父親或傭工(前窩留在群里的家族成員)餵養幼崽的頻率更高,儘管擁有傭工就意味着父母可以在照顧幼崽的同時去狩獵。在爭奪排名後,幼崽的比賽行為變得越來越具有侵略性,這是6個月後建立的。[10][11]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非洲狼廣泛分布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雖然已知在其分布範圍內的一些區域物種的數量正在下降,但沒有證據表明這些下降足以使該物種達到生存受威脅的上線。
非洲狼的主要威脅是其棲息地的喪失。 隨着人類的增長,對道路、定居點和農業的擴張,威脅到該物種。由於非洲狼失去了棲息地,會入侵人類住宅區,在那裡人們認為它們對牲畜和家禽具有危險,並將其作為害獸殺死。
由於缺乏棲息地和不加區分的捕食者控制計劃,「非洲狼」可能在其整個範圍內緩慢下降。在埃塞俄比亞高地的許多地區和其他地方,該物種被認為是主要的牲畜捕食者。人們經常發現它們很接近人類住區,這可能是由於人類廢物和牲畜獵物提供的食物更多。 但是,擴展的城市化進程也可能會影響非洲狼巢穴的可用性,尤其是繁殖。正如在摩洛哥所記錄的那樣,非洲狼有時也可能被當作獵物被獵捕和食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