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靖遠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館藏古代珍奇文物原圖鏈接來自 百度 的圖片

靖遠縣博物館成立於1978年,屬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承擔着全縣歷史、民俗文物的徵集、保管修復、陳列展覽,歷史文化的科學研究和旅遊接待以及全縣境內野外文物的調查研究、保護管理等多項工作任務。靖遠縣博物館大樓建於1996年,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其中文物展廳512平方米。靖遠縣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2467件,其中珍貴文物222件(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13件,三級文物312件)。

發展歷史

靖遠縣博物館1978年成立,該館在多年的文物考古工作中,對縣境內的100多處文物點反覆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和考證了本地區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存[1]出土的歷史文物,並對已公布的省、縣級63處文物保護單位建立建全了四有檔案。

建築布局

靖遠縣博物館館址是利用建在縣城中心的鐘鼓樓作為館廳,該樓為三層七楹,面積為300平方米。

館藏文物

靖遠縣博物館館現有館藏文物1320餘件。走進博物館展廳,首先進入你視線的便是化石。這裡收藏的化石有十多件,大多數還未完全石化。其中,赤鹿角化石、披毛犀牙床化石是比較典型的化石[2],據專家鑑定為更新世中、晚期的遺物,為館藏年代最遠的陳列品。

陶器是靖遠縣博物館收藏文物的主流。從質樸美妙的新石器時代彩陶,到青翠欲滴的漢代釉陶及樸素適用的漢代灰陶,應有盡有,美不勝收。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是其中的典型,屬甘肅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馬家窯—半山—馬廠類型文化。會寧關川出土的雙耳彩陶罐,紅嘴子遺址出土的四耳彩陶罐,永和遺址出土的網紋雙耳彩陶罐等等,這些彩陶器都是在紅色泥質陶器上用紅、黑兩色彩繪出樸實活潑的紋飾。帶紋、圓點紋、水波紋、弧線紋、折線紋、豎條紋、雨點紋,組成有旋律感的圖紋,似潺潺溪水,若颯颯急雨,又如急流中的漩渦動人心弦。這些彩陶的紋飾各不相同,有菱形紋、網格紋、三角紋、貝形紋,也有蝌蚪紋、葉紋、垂帳紋。將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等組織在一件器物的裝飾面上,達到豐富生動、協調統一的地步。用泥條或指甲在器物的頸、腹部盤築或壓印出的附加堆紋、壓印紋,不僅起着加固器壁的作用,也增添了器物的美感。在螺旋紋的層層圈線邊緣鑲嵌着鋸齒紋,在器物的腹部以大大的同心圈做出飽滿勻稱的構圖,一個個圓圓鼓鼓的肚子裡,盛着沉甸甸的希望,呈現着彩陶藝術的魅力,更展示着人類的智慧。

菊石化石

中生代(距今約2.50—0.65億年),高5厘米,直徑6.5厘米。化石呈環形盤臥,栩栩如生。現存靖遠縣博物館。

石斧

齊家文化。殘長19.5厘米,寬3.8厘米,厚1.2厘米,重0.196千克。石質,呈長方形,雙面弧形刃,頂部有一孔,單面鑽而成,通體經磨光,石質細潤。糜灘鄉朝陽大隊徵集。

鼻煙壺

清代。高5.7厘米,口徑1.7厘米,底徑1.2厘米,重0.052千克。石質,直口,短直徑,扁腹,平底。靖遠靖會工程處移交。

內彩漩花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高12.5厘米,口徑26厘米,底徑11厘米,腹圍74厘米。泥質橙黃陶,敞口,圓腹,平底,雙腹耳,盆內飾漩花紋,口沿飾三角紋。榆中縣陡泉村出土。

觀音菩薩銅坐像

清代。通高16.4厘米,座高5厘米,座寬10.8厘米,重0.578千克。銅質。觀音面部豐滿,額部較平,雙眉細長,鼻高且直,頭戴兜邊,胸前飾瓔珞,身穿長裙,左手托缽,右手持珠。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通體塗紅漆。靖遠縣公安局移交。

靖遠縣博物館曾出版《靖遠縣文物志》、《靖遠名人名勝錄》、《靖遠歷史人物傳略》、《靖遠文物圖片集》等。

視頻

靖遠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走進靖遠縣博物館,感受靖遠文博風采#旅行vlog#
靖遠縣博物館 文物帶你去穿越

參考文獻

  1. 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文化遺存(早期),個人圖書館,2019-09-21
  2. 長見識:化石是怎麼形成的,搜狐,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