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位於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柳灣村柳灣遺址附近,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以展示彩陶文化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總占地面積5830平方米,展廳面積為1500平方米。館藏文物近4萬件,其中彩陶近2萬件,主要反映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青海地區空前繁榮的彩陶文化[1],充分展示了我國彩陶文化鼎盛時期的風貌;是了解青海歷史文化、研究甘青地區史前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是欣賞遠古人類文明的必去之處。
發展歷史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於2002年5月28日順利落成,2004年4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柳灣彩陶博物館分上下兩層,外形酷似在青海出土的大通舞蹈紋彩陶盆。這種彩陶盆在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出土,盆的內壁上繪有3組舞蹈人花紋,5人一列共15個舞蹈者,手足相接成圓圈,他們伴隨着歌聲或樂曲的節奏翩翩起舞,那簡練的線條,勻稱的對比關係和生動的人物造型,展示出高原先民們優美的體態和輕盈的舞姿,整個場面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歡樂的氣氛,給人以剛健中不失柔情的和諧之美感。
博物館總投資450萬元,占地面積5830平方米,可供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館藏文物37925件,彩陶就占一半之多,館藏的彩陶文物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這些彩陶以其造型之多樣、製作之精美、數量之眾多而聞名於世。
彩陶文物的收藏、研究、展覽是彩陶博物館的主要職能,墓葬的復原陳列是彩陶博物館的最大特色。陳列分三個單元,從柳灣先民的生活狀態和勞動藝術創造及埋葬習俗,全方位、多角度的向觀眾展示柳灣彩陶文化的魅力。
館內的彩陶文物主要包含着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種古文化類型,如裸體人像彩陶壺、彩陶靴、人頭像彩陶壺、提梁罐、蛙紋彩陶瓮、鴞面罐及骨制刀、叉、勺和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的磨製石器,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高原地區空前繁榮的彩陶藝術。青海被譽為「彩陶王國」,而柳灣則被稱作是「彩陶的故鄉」,這裡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國發現和發掘規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氏族聚落遺址和墓葬群。
柳灣墓地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高廟鎮東面兩公里處的柳灣村。村北有一處東西走向的旱台,氏族墓地就在這裡。「柳灣」一詞的含義,從古文獻上無考,但據當地老農講,柳灣原意為盛產柳樹之河灣地。這裡本是西部一個平靜的小山村,只因出土大量的彩陶而引起世人的關注。
1974年春天,青海省東部農業區村民在挖水渠時發現了一處古代文化遺址,隨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巡回醫療隊向省文化局轉告柳灣出土文物情況,並送來陶器等實物標本,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樂都柳灣原始社會氏族公共墓地。省文化局文物組立即組織人員到現場調查,並徵集了部分造型美觀,花紋別致的彩陶罐等文物,其中一件人像彩陶壺引起文物考古[2]工作者的關注。省文化局提出書面報告,建議對墓地進行考古發掘。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批覆同意。同年7月中旬,柳灣墓地發掘工作正式開始。據考證,柳灣墓地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墓葬群,地處湟水中游北岸台地,經實地測量,南北450米,東西250米,總面積為112500平方米。通過7年艱苦的發掘和整理工作,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考古隊在這裡共發掘墓葬1730多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僅彩陶文物就有17000多件。這1730座墓葬包容了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馬廠、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4種文化類型,屬於新石器時代,這4種文化類型延續時間長達1500年之久。墓地全面揭露,初步搞清了這4種文化類型墓葬的分布規律和時間先後順序,為研究私有制的起源與階級的起源等有關問題,提供了一批較新、較好的實物例證。
該墓地的絕大部分墓葬在柳灣村北部的第二台地上。其範圍東起柳馬公路,西至沙溝,北依柳灣坪頂,南瀕大峽渠。墓地北高南低,東西兩面台地環抱,總面積為11.25萬平方米。大部分墓葬為豎穴土坑墓,平面呈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其次為帶有墓道的土洞墓,平面呈「凸」字形。墓室口插有木棍和木板,藉以封門。這種墓葬是我國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土洞墓。墓內多有木棺,形狀有兩種,一是一頭大一頭小的梯形木棺,一是長方形呈木盒式木棺,即用一根圓木,中間鑿成船艙狀,形似獨木船。其葬法有單身葬,又有兩人以上的合葬,最多的達七人之多。
該墓地的合葬墓葬法特殊。其中半山類型的多人合葬墓,多是上下疊壓在一起,人與人之間不放置任何隔離,被埋葬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齡懸殊較大,似是兩代人埋在一起的。馬廠類型的合葬墓,多是並排埋葬,有成年男女合葬,也有成年人與小孩合葬。齊家文化的合葬墓,也多是並排埋葬,但男女葬式與上述的不同:男的多仰面直肢,女的多為側身或仰身屈肢,似為夫妻合葬墓。
該墓地的墓葬一般都有隨葬品,且多寡不一。早期的只有二三件,晚期的多達近百件,反映出原始社會末期已有貧富之分。其隨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錛、鑿、刀等生產工具,又有陶製的各種生活用具。其中有半山型的彩陶瓮,齊家文化的陶碗、陶盆、陶壺、雙耳罐、單耳罐等。這裡出土的人面形與裸人形浮塑彩陶壺和葫蘆形彩陶罐,造型別具一格,世民少見。
馬廠類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青海民和馬廠塬而得名,廣泛分布在甘肅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區,距今約4000年。柳灣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馬廠類型最豐富、珍貴,其數量之眾,造型之美和花紋之繁縟,為其他古文化之冠。出土的陶罐彩繪花紋形式多樣,比較常見的有:平行條紋、波折紋、旋渦紋、葫蘆形紋、四圓圈紋、六圓圈紋等。一些彩陶符號也別具一格。 陶器是先民們的日常生活用具,彩陶得體地把器形和優美的花紋融為一體,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品,不但是制陶工藝發達的標誌,更是古代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彩陶表面為桔紅色或紫紅色,配上黑色線條的幾何形花紋或動物形花紋,更加光亮艷麗。彩陶的器形主要有盆、壺、罐、瓮、豆、碗,顯得新穎多樣。
柳灣墓地發掘馬廠類型墓1000餘座,占總墓葬60%,由於墓主人生前身份和擁有財產不同,墓室規模和隨葬之彩陶數量也各異,一般可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小型墓隨葬陶器10多件,最多也只30多件,中型墓隨葬器則達五六十件左右,70餘件以上的可謂大型墓。發掘出的第564號墓,墓室全長約5米,寬和深各3米左右,墓主人為40多歲之男性,這個墓隨葬文物頗多,除了石刀、石斧、石鑿和一件綠松石裝飾品外,僅陶器就有91件之多,這些陶器中,彩陶又占絕對優勢。
值得重視的是,柳灣墓地馬廠彩陶不但以數量和花紋着稱,而且一部分彩陶壺的腹下部,繪有各種不同的符號。這些符號是陶器製造者的記號,或代表氏族的徽號,還是我國最原始的古文字?對於這些內容的探討,將為研究彩陶王國增添新的課題。
館藏文物
在眾多出土的文物中,最引起專家們興趣的是彩陶上的圖案和符號。 這是一個距今4000年左右的彩陶,上面有一個神秘的萬字紋符號,繪有萬字紋符號的柳灣彩陶一共有26件,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卐」字紋符號。它打破了傳統學術界認為的,萬字紋是公元四世紀自印度傳入中國的觀點。萬字紋有順時針和逆時針兩個方向,後來,逆時針的「卍」字成為多種宗教的一個吉祥符號,而幾千年後到了公元20世紀30年代,順時針的 「卐」字,則被德國納粹選用,成了邪惡的標誌。那麼,柳灣彩陶上最原始的萬字紋又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對於這個神秘的符號,在世界各遠古文化遺留物中,都曾大量發現過,它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現象。太陽崇拜遍及了人類歷史的各個角落。的確,萬字紋非常像太陽圖案的簡化和變形形式。的確,神秘的萬字紋,確實給我們留下了太多想象的空間。
視頻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帶你理清原始社會的彩陶文化,搜狐,2018-07-19
- ↑ 考古究竟是什麼?,搜狐,202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