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和荒漠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青海共和荒漠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共和荒漠站)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共和盆地沙珠玉沙區,屬於高原高寒沙化土地類型區,是青海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區之一,地理坐標為E99°45'~100°30'、N36°03'~36°40'。氣候以高寒乾旱、半乾旱氣候為主;土壤類型有風沙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主要植被有高寒荒漠草原及人工固沙喬灌木[1]植被。
機構簡介
本站於1958年在青海省共和縣沙珠玉鄉建立,2006年獲國家林草局批准成為青海共和荒漠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作為高寒荒漠化生態監測和研究平台,生態站是以高寒荒漠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主要通過對青藏高原荒漠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演變過程進行長期綜合觀測和試驗研究,研究高原荒漠化發生過程與機制、荒漠生態系統演變、荒漠化綜合防治模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科學問題。
基礎設施
生態站的科研基礎設施包括辦公樓、實驗室、檔案室、成果展覽室、科研人員宿舍、專家公寓、食堂等,保障了科研人員的正常工作生活,為生態站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基礎平台。生態站在沙珠玉林場設有長期定位觀測的樣地和臨時觀測樣地。配有50m風能綜合觀測場,渦度相關觀測場,氣象觀測場等大中型儀器設備50台/套。
生態站運行主要依託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林業科學技術推廣項目等項目。近些年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研究論文90多篇,其中SCI收錄11篇(累計IF=39.489),出版專著7部,編著5部,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17項,鑑定省部級科研成果6項,獲得發明專利[2]4項。
科研隊伍
生態站施行站長責任制,現任站長賈志清,生態站現有固定的管理與研究人員16人,其中管理人員4人,野外觀測和數據管理8人,研究生4人。每年依託生態站開展荒漠化防治研究的科研人員30多人,都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其中高級職稱以上的科研人員10人。現有研究人員專業涵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荒漠生態學、林學、乾旱區水文、林木遺傳育種、土壤學、植物學等。
科研成果
近兩年來,生態站共組織參加了「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紀念會暨荒漠化防治國際研討會」、「《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3次會議」、「第二十四屆國際林聯世界大會」、「第二十五屆國際林聯世界大會」等國際性學術會議4次。接待國內外專家來訪30餘人次,促進了荒漠化防治科學研究的交流與提升。
參考文獻
- ↑ 喬、灌木養護技術要點與質量控制,搜狐,2020-07-28
- ↑ 發明專利的定義,乾貨!,搜狐,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