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島山炮台遺址展覽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島山炮台遺址展覽館1891年,青島設置後,清軍即在此山修築炮台。此後,幾易其主。1997年青島市政府投資修復「德軍要塞地下指揮部」,並在山下建有全面反映青島百年歷史的炮台遺址展覽館。經過幾年來的發展建設,現已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點、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是一處寓教於游的新的人文景觀[1]。從建築布局上,分為作戰指揮、生活衛生、後勤保障三個區域。內部還建有發電機房、鍋爐房、水泵房、會議室、兵器室、機要室、官兵餐廳、衛生室、洗澡間、警衛兵室、勤務兵室、秘密逃生孔道等。

簡介

青島山炮台遺址,系侵華德軍1899年所建。由南、北炮台和德軍「青島要塞」地下中心指揮部所組成,是侵青德軍的九大永久性炮台之一,是軍事總指揮部所在地,曾被德軍詡之為「青島炮台之最重要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機對德宣戰,青島成為亞洲惟一的戰場。日德兩國軍隊在青島山進行了激烈的炮戰,德軍戰敗投降前自行炸毀了南、北炮台,惟地下指揮部保存比較完整。該指揮部總面積約2000餘平方米,50餘個廳、室,大部呈三層立體結構,局部五層。頂部裝有鑄鐵旋轉望塔,可全面觀測掌握進出膠州灣入海口的艦船情況。

建築布局特點

從建築布局上,分為作戰指揮、生活衛生、後勤保障三個區域。內部還建有發電機房、鍋爐房、水泵房、會議室、兵器室、機要室、官兵餐廳、衛生室、洗澡間、警衛兵室、勤務兵室、秘密逃生孔道等。三道保存完好的大鐵門,具有防彈、防毒、防水的功能。當年德軍使用劈山、澆注、回填式施工方法所建成,還設有防水、防潮隔離帶。

戰略地位

青島山,又名京山。從山勢環境來看,青島山不僅是前海一帶最高、最沒有遮攔的山,而且也是南控青島灣、北扼台東、四方和後海一帶的最佳制高點。所以在青島早期的戰略形勢圖中,青島山的中心地位是沒有人能動搖的。青島山炮台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從當年清政府和德軍都在這裡建立炮台可以得到證明。德國人入侵後,稱此山為「俾斯麥山」,于山的南北兩處各設一處永久性炮台,名「俾斯麥炮台」,這是以德國的「鐵血首相」之名而命名的。南炮台有野炮4門,北炮台有野炮兩門及機關炮兩門。南、北炮台均險設于山腰危岩處,居高臨下,東與太平山,西北與貯水山炮台組成護衛市區的一道屏障。

青島山炮台地下指揮所是侵華德軍於1899年始建,由500個中國勞工歷時6年蓋成,與南、北炮台合稱為「青島山炮台」,扼守青島海口,俯瞰青島市區,負責整個青島的防務指揮任務,被侵華德軍稱為「青島炮台之最重要者」。日德戰爭初期,該炮台在還擊日軍的戰鬥中「頗着勞績」,後來德軍兵力不支,被迫向日軍請降,德軍「憤恨之餘將該炮台炸毀」,只有部分保存尚好。

軍事配置

德軍占領青島山後,在山南坡安裝了兩門克虜伯大炮,在北坡安裝了四門,並將山體掏空,建立了一座永久性的地下要塞,這就是炮台地下遺址,俗稱「德國地下軍事指揮所」。

這座「地下軍事指揮所」共1600平方米,42個房間,共分為三層:最上一層為軍事觀測區,二層為作戰指揮區,三層為後勤區。這些分區雖功能不同,但上下相連,左右均有通道和出口。遇到戰事緊急情況,還有「緊急通道」。在要塞內,不僅有作戰指揮室、報務室、會議廳、營房、鍋爐房和彈藥庫等等,還有醫務室、倉儲室和水井、廁所等。所有作戰所需的房間和物品,均應有盡有,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作戰單位。

在山頭的外部,為了保衛地下要塞,德軍還設立了不少防禦性碉堡和暗堡。為了使這些軍事設施更有隱蔽性,德軍還在山上種植了黑松[2]刺槐、青朴、黃連木和短柄袍等。

炮台下面的海洋大學曾是當時的俾斯麥兵營,保護着這裡,平時有士兵把守,一旦戰爭發生,德國駐青島的高級指揮官對上直接接受德國膠澳總督甚至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

歷史縮影

1998年建青島山炮台遺址展覽館坐落在青島山東北麓。展覽館內史料翔實,藉助於300餘幅照片及上百件實物,將膠澳設防、膠州灣事件、德國的殖民統治、日本的軍事侵略、苦難與抗爭、「五四」運動與青島等六段史實真實地再現,詳細全面地展現了從1897年到1922年間的青島歷史。從「巨野教案」引發的「膠州灣事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日軍的侵略;從群眾的奮起抗爭到由於要收回青島引發的「五四」運動,走進青島山炮台展覽館,就能夠了解到青島幾十年的歷史縮影。

旅遊資源

青島山炮台是日德之戰僅存的戰爭遺址,同時也是青島市優秀建築。青島的百年都濃縮在這裡,炮台背後承載的這段歷史對於教育公民有很大作用。炮台作為反映日德戰爭與青島殖民統治的寶貴歷史遺址,也在發揮着旅遊資源的作用。除炮台遺址和展覽館,青島山公園內還建有知春、翠波、覽趣、梅友等春夏秋冬四景,還有「福」字照壁、倫克忠烈士紀念碑等景點,成為一處集教育、休閒、遊覽、娛樂為一體的新的人文景觀。目前,青島山炮台已掛牌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點,並已與50多家旅行社簽定協議,客流量有了不小的提升。在這裡,人們可以登高望海,游山踏青,也可以追思歷史,感受青島百年歷史滄桑。

歷史價值

青島山炮台是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獨特資源。近年來,青島山炮台遺址相繼修復了原德軍地下指揮部,建成了展覽館,使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日益完善,吸引了眾多中小學生前來參觀,使遺址成為中小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二課堂」。每到全民國防教育日、膠州灣事件紀念日等日子,炮台遺址都要舉行相關教育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防教育融為一體,通過歷史的對比,多側面開展活動,特色鮮明,教育效果顯着。

青島山炮台是帝國主義侵略青島的一個鐵證,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炮台遺址是內容豐富、直觀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生動教材,以活生生的歷史事實和證據生動地講述了青島的一段屈辱經歷,這段歷史不僅讓人們看到青島遭受的殖民統治,更看到了不屈的抗爭意志和愛國主義精神。它提醒着人們落後就要挨打、貧弱就要受欺、腐敗就會亡國的深刻啟示和教訓,提醒着後人知恥後勇,奮發向上。

視頻

青島山炮台遺址展覽館 相關視頻

1:1還原克虜伯280mm榴彈炮!記者探訪青島山炮台遺址
青島山炮台遺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