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山碧水憶硝煙(景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山碧水憶硝煙》中國當代作家景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青山碧水憶硝煙

歲月飛逝,光陰流轉,當年的瓊島英雄女兒們已成昨天的故事。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90華誕之際,我沿着先輩們的足跡,從繁華都市,到偏遠鄉村,乘着椰風,在青山綠水間尋找山林深處埋藏已久的革命故事,聽風兒輕輕訴說那些熱血兒女的經年往事,讓身心去投入、去體驗那血火交織的沉重歷史,去重溫坎坷荊棘的革命歷程。      

革命火種的兩次保存      

菲菲細雨中的母瑞山蔥蘢蒼翠,秀美的檳榔樹傲然挺拔,橡膠林無聲地積蓄着潔白的乳汁。母瑞山這瓊崖革命的搖籃離我如此之近,母瑞山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瓊崖黨組織創立並堅持武裝鬥爭的革命老區,是瓊崖革命的搖籃。在瓊崖革命兩次轉入低潮時,是母瑞山革命根據地兩度保存了革命的火種。1928年3月國民黨蔡廷鍇率軍抵瓊,大肆圍剿蘇區,瓊崖軍民奮起反擊,因敵強我弱,反圍剿受挫。瓊崖蘇維埃政府主席王文明率部轉移到母瑞山,開闢革命根據地,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種。1932年7月國民黨警衛旅長陳漢光率部隊對瓊崖蘇區大肆圍剿。瓊崖軍民英勇抵抗,因敵我力量懸殊,反圍剿失敗。馮白駒帶領一百多人在母瑞山惡劣的環境下,與敵周旋,1933年春天成功突圍時,僅剩下25名英雄,革命火種再次得到保存。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為瓊崖革命武裝鬥爭23年紅旗不倒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青山處處埋忠骨,馬革終未裹屍還」,走在母瑞山曲折盤旋的山路上,霧靄如輕紗般籠罩着遠山近嶺,隱約可見的高山田園如流年逝水讓人感懷。這裡的一草一樹,一石一溝,都仿佛在訴說着那段不可磨滅的紅色歷史。綿綿延延的母瑞山因那段紅色歲月的糾纏相連,在海南的山脈中顯得卓爾不群,縱然歲月流逝,那一段鐵馬金戈的歷史,已永遠地定格在這片邈遠的土地。      

不可忘卻的梅山血史      

「春來前線花偏好,死葬南國骨亦香」。佇立在三亞梅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前,37名烈士的英靈長眠大地。當看到高高的烈士紀念碑上鐫刻着一個個本是同齡人的烈士名字,我瞬間懂得了民族、國土、和平的深刻含義。仿佛回到了那戰火紛飛,梅山人民眾志成城,英勇抗敵的年代,1939年,中共崖縣縣委遷駐梅山,日軍占領榆林、三亞、崖縣縣城(今崖城)後,對梅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圍剿。梅山人民英勇抗敵,誓死保衛家園,有的群眾組成「紅色扁擔隊」,穿過敵人的封鎖線,躲過敵人的暗哨,為部隊送糧、送鹽、掩護革命同志突圍;婦女們走到一起,成立婦女抗日救國會,她們宣傳抗日,動員青壯年參軍殺敵。她們白天幹家務和農活,晚上紡紗織布,裁縫衣服支援前線。村里沒有食鹽,梅山群眾就到海邊挑海水煮鹽;沒有火藥,就挑海水,挖灶土煮硝酸制火藥……回顧梅山人民的抗日血淚史,我深深為這裡的山山水水和生生不息的人民所感動,他們曾經鬥爭過、愛過、犧牲過,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曾經伴隨着貧窮和困苦,然而,在這悠悠歲月里,這裡的人民卻從未因為一時的貧困而曾淪於沮喪和失望之中,他們總是執着地與這裡的山脈相承,用廣博而深沉的愛,去哺育革命的幼年。新中國成立後,又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建造自己美好的家園。這種對土地對國家的深情,正是中華民族歷盡滄桑而不滅的力量源泉。

踏過的每一塊土地、尋循的每一串腳印都讓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撞擊和深深的震撼,燃起了我心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先烈們的身上,我看到了和我一樣身着橄欖綠的邊防衛士們在續寫着歷史的滄桑和不朽的生命脈流…… [1]

作者簡介

景明,男,原名:潘孝敬,1983年9月生於三亞,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軍旅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