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 更新日期:2021/10/27就在各界憂心,在打完前兩劑疫苗後防護力會下降之際,歐盟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25日批准讓所有18歲以上民眾, 施打莫德納(Moderna)的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苗追加劑。
  • 莫德納的Spikevax疫苗是繼美國輝瑞藥廠(Pfizer)和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研發的復必泰(Comirnaty)疫苗之後,第二支獲歐盟核准的追加劑疫苗。
  • 歐盟藥品管理局表示,數據顯示,在打完第二劑的6到8個月後,注射第三劑的Spikevax疫苗,能讓抗體濃度下降的成人體內抗體提升。

霾害簡稱霾(haze,又稱霧霾、煙霾、煙霞等)是一種由固體顆粒形成的空氣污染,其核心物質是空氣中懸浮的灰塵顆粒,氣象學上稱為氣膠顆粒。

  • 霾中含有數百種大氣化學懸浮粒子質,它們在人們毫無防範的時候侵入人體呼吸道肺葉中,從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生殖系統等疾病,諸如咽喉炎肺氣腫哮喘鼻炎支氣管炎等,長期處於這種環境還會誘發肺癌、心肌缺血及損傷;霧霾的危害如同吸菸 。
    • 霾也常常引發交通事故。
    •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造成了超過4000人死亡,數萬人罹患肺部疾病。
  • 霧霾的成因與逆溫層的出現有關。
    • 在一般情況,地面氣溫較半空為暖,因此空氣會上升並在半空散開。
    • 若上升的暖空氣遇到逆溫層的出現時,空氣不能上升而造成累積,形成霧霾。
  • 中國把灰霾數據納入空氣品質評價標準,修改完善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把造成灰霾天氣的PM2.5納入評價指標。
    • 特別是北方各地區也推出了控制範圍,京津冀地區於2017年將其控制在73左右。
  • PM 2.5 不只是傷害肺部--先舉一個最近刊登在CNN和BBC綜合報導為例,這項研究由蘭開斯特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該研究小組對英國曼徹斯特和墨西哥的37名年齡在3歲到92歲之間的人的腦組織進行了檢測,結果有了令人震驚的發現。
    • 在這些大腦組織中,發現了磁鐵微粒。這些有毒微粒可能來自於空氣污染,通過人們的呼吸而進入大腦。
  • 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芭芭拉•馬赫教授稱:「這是非常令人震驚的,當你研究這些大腦組織時,你會看到磁鐵顆粒分佈在大腦細胞之間」。
  • 「磁鐵礦對人腦是有毒的,一般存在於污染當中」。
  • 這種物質能夠很容易地與其他自由基產生反應,自由基會導致腦細胞氧化,並在此過程中破壞和殺死腦細胞。
  • 研究小組推測,納米級磁鐵礦顆粒足夠小,可以從鼻子進入嗅球,然後進入大腦額葉皮層。
  • 這些有毒顆粒,或許是人類自主呼吸送入大腦的。
  • 已經證實空氣中的污染物可以進入到人腦當中,但對於其「誘發阿滋海默症」的結論,仍然沒有得到確切的證明,空氣污染是否導致老年癡呆症尚不能確定。
  • 罹患肺癌,空氣污染和PM 2.5 --空氣污染,包括霧霾是嚴重的健康風險,也是致癌風險。
  • 每年全球有超過30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帶來的各種疾病,其中22萬是肺癌。
  • 世界衛生組織列PM2.5為一級致癌物--為何認定霧霾致癌?一方面世界衛生組織已經下了這個結論,另一方面,癌症發病機理也支持這個理論。
  • 2013年底,世界衛生組織(WHO)經過整理全世界1000多個相關研究報告後得出了「空氣污染致癌」這個結論,同時也明確把空氣顆粒物(包括PM2.5)列為一級致癌物質 。
  • 致癌物質按照嚴重程度分為4級,分別為一級「明確致癌物」,二級「可能致癌物」,三級「無法確定致癌物」,四級「不太可能致癌物」。
    • PM2.5被分到一級致癌物,就等同於說: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目前有足夠證據表明空氣污染和癌症(肺癌)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010年全世界大概有320萬人因為空氣污染死亡,多為心血管疾病,其中預計22萬死於肺癌,而超過一半肺癌死亡患者在亞洲國家 。
  • 呼吸浩劫,脆弱兒童首當其衝--霧霾能致病致癌,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大量專家共同認可的結論。
    • 根據世衛組織(WHO)的統計,全世界人口十中之九都在呼吸含有高濃度污染物的空氣,因為污染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能夠深入心肺系統,每年約有700萬人死於中風、心臟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疾病,還有包括肺炎在內的呼吸道感染。

應對霾害的生活需知

  • 空氣污染,已騷擾人們正常生活--人們已經習慣當有了任何呼吸道疾病發生或者是惡化,就自然而然地把它歸罪於我們灰色的天空。
    • 污濁的空氣肯定與所有的呼吸道疾病有關,但空氣污染真的只影響呼吸道嗎?
    • 街坊鄰居之間不斷地盛傳,空氣污染或者PM 2.5跟我們的肺癌發生是息息相關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或者是空氣污染、PM 2.5對我們的呼吸道以外的器官也產生重大影響?其實霧霾比你想像的更危險!
  • 當我們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是看著台灣的彩色空污分布圖時,霧霾就已經開始騷擾了你的生活。
    • 時至今日,空氣污染是一種全球健康危機已經是大家的共識,所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瘧疾和愛滋病毒的總和,也有許多的研究告訴我們,它跟肺病、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關係密切。
  • PM 2.5 成為疾病的傳播推動者---其實PM 2.5隻是描述了環境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至於它的成分,在不同的污染地區可能不盡相同。
    • PM2.5的活性很高,加上人體的生理結構對它沒有有效過濾和阻攔能力,所以當PM2.5被吸入人體後,會進入支氣管、肺部甚至腦部,引發多種疾病。
    • 它也非常擅長成為有毒有害物質、病毒和細菌的載體、所以也可能成為疾病的傳播推動者。
    • PM 2.5對我們的危害真的很大。
  • 在這兩項報告中,WHO都明確指出,空氣污染物來源於環境和室內。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空氣污染的問題了,WHO的環境空氣品質資料庫已經納入了108個國家的超過4300個城市。
  • 根據資料庫中的資訊,WHO提出,建議各國的空氣污染應當控制在PM10≤20μg/m3,PM2.5≤10μg/m3。
  • 空氣污染是一個公共的議題。當我們面臨政策的不明確、大自然的氣候反撲以及我們對這個世界污染而必須付出代價的同時,要怎麼應對PM2.5爆表?如何減少空氣污染對我們的危害?
  • 減少出門--減少出門是自我保護最有效的辦法。根據流行病學期刊《美國流行病學》2012年發表的針對PM2.5相關的流行病學研究,在排除了年齡、性別、時間效應和氣象因素等影響因素之後,當PM2.5濃度每增加103微克/立方米時,居民全部死因的超額死亡風險會增加2.29%,滯後時間在1-2天。
    • 心腦血管疾病增加的超額死亡風險更高,為3.08%。如果一定要出門,不要騎自行車,避開交通擁擠的高峰期以及開車多的路段,避免吸入更多的化學成分。也最好不好開私家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為減少PM2.5做貢獻。
  • 少抽菸--抽菸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會產生很多屬於PM2.5範疇的細顆粒物,菸草煙霧含有7000多種化合物,其中包括69種致癌物和172種有害物質,會嚴重危害抽菸者本身和吸入「二手菸」受眾的身體健康,在霧霾天氣下,更是「雪上加霜」。
  • 少開窗--在霧霾天氣,儘量不要開窗。確實需要開窗透氣的話,應儘量避開早晚霧霾高峰時段。
    • 在自家陽臺、露臺、室內多種植綠植,綠蘿、萬年青、虎皮蘭等綠色冠葉類植物,因其葉片較大,吸附能力相對較強。
  • 選對口罩--普通口罩對於2.5微米的空氣顆粒基本無效,要阻擋PM2.5需要醫用N95口罩,其對0.3微米的顆粒能抵擋95%,在PM2.5爆表的天氣也能有一定效果。
    • 要購買正規合格、與自己臉型大小匹配的N95口罩,取下後要等到裡面乾燥後對折起來以防呼吸的潮氣讓口罩滋生細菌。佩戴的時間不宜過長,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佩戴,以免呼吸困難導致頭昏。
  • 做好個人衛生--出門後進入室內要及時洗臉、漱口、清理鼻腔,去掉身上所附帶的污染殘留物,以防止PM2.5對人體的危害。洗臉時最好用溫水,利於洗掉臉上的顆粒。
    • 面部清理外,身體裸露的部分也要清洗。
  • 需要品質好的空氣淨化器--首先能快速吸附室內污染物;其次,它要保證照顧到家裡的每個角落;最後,它還要能夠即時監測室內空氣品質,並在發生問題的時候主動出擊。市面上80%的空氣淨化器都以淨化空氣中的細微顆粒物為主,對PM2.5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但在使用時要注意勤換過濾芯。[1]

霾害有害健康嗎

  • 國人氣喘、過敏、鼻炎、乾眼症、結膜炎等患病率逐年攀高,近期至少多了3成之多,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趙順榮藥師指出,「霾害」可能是造成此現象的元兇之一。
  • 「霾害」在大氣科學上的定義,即為懸浮於空氣中的塵埃或顆粒。
    • 當懸浮塵埃過多導致能見度受影響時,就會形成霾害。
    • 就地理位置而言,台灣位於東亞季風環流的下風處,連帶的空氣品質亦會跟著受影響。
  • 霾害對身體危害會引起--
    • 呼吸道疾病: 咽喉炎、肺氣腫、哮喘、鼻炎、支氣管炎等
    • 心血管疾病: 心肌缺血及損傷
    • 眼睛疾病: 眼睛紅、眼睛癢、過敏性結膜炎、結膜下出血…等
    • 提高心血管系統發生的機率,且其中含有環境致癌物長期處於這種環境甚至會誘發肺癌、膀胱癌、肝癌機率。
  • 影響睡眠品質--空氣品質不佳時,更容易產生咳嗽、打噴嚏等症狀。白天嗜睡和疲勞,影響上班思緒及學童的學習和記憶力;鼻塞,增加了「打鼾」的頻率,甚至影響睡眠並提高了睡眠呼吸中止的風險。
  • 增加眼疾--霾害在眼睛的影響,眼睛紅、眼睛癢,在結膜會引起過敏性結膜炎、雙眼充血(結膜下出血) 等;建議乾眼症患者,應增加人工淚液使用頻率,隱形眼鏡族則要加強清潔、減少配戴時間,改用日拋型隱形眼鏡或配戴一般眼鏡;減少霾害對眼睛的傷害。
  • 增加肝癌風險--臺灣中央研究院與陽明、成功大學合作,率先全球發現,長期暴露在高濃度的PM2.5環境裡,會提高約兩成的罹患肝癌風險,這項研究2015年12月刊登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PM2.5不只引發心血管疾病、肺病,更會導致肝臟發炎,進而形成肝硬化和肝癌。最主要是PM2.5會經由肺臟的微血管,進入到血流裡面,造成全身性的發炎反應,也會導致肝的發炎進而導致肝癌。
  • 趙順榮藥師也建議民眾,霾害警報期間,民眾出門盡可能戴上口罩,並配帶寬邊太陽眼鏡,機車族則戴全罩式安全帽或護目鏡;盡量減少在戶外運動時間,並避免在戶外進行劇烈運動。從戶外回到室內應洗手、洗臉,除了戴口罩、避免吸入不潔空氣之外,當出現鼻塞、流鼻水、久咳不止、打噴嚏等症狀影響睡眠時,應立即就醫。[2]

目錄

參考來源

  1. 夏德椿. 空污浩劫,霾害真的殺很大日常生活6招,應對PM2.5爆表空氣污染危害. 臺中市醫師公會. [2021-10-27] (中文). 
  2. 趙順榮藥師. 霾害對身體的影響為何?. 健康醫療網. 2016-05-04 [2021-10-2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