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霧社·川中島
圖片來自storystudio

霧社·川中島》是台灣導演比令·亞布於 2013 年拍攝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以賽德克族人的記憶回溯,特別訪談清流部落的族人,重新詮釋霧社事件,以及呈現霧社事件餘生的後裔族人的觀點。透過賽德克內三方語群 Tgdaya、Toda、Truku 族人的訪談內容,讓部落族人談他們自己的歷史[1]

目錄

創作原因

導演魏德聖所拍攝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上映後,再度讓台灣社會重新審視「霧社事件」這段歷史,也掀起一股討論熱潮。《賽德克・巴萊》主要描寫 Toda 與 Tgdaya 之間的仇恨,但有族人認為,《賽德克・巴萊》為了配合電影的劇情需求,刻意誇大了 Tgdaya 頭目莫那・魯道和 Toda 頭目鐵木・瓦歷斯之間的對立,有違史實,甚至擔憂《賽德克・巴萊》描繪 Toda 親日的形象,恐怕會加深族群之間的衝突。受邀擔任電影隨拍族語顧問的歷史學者郭明正,寫下「真相‧巴萊」一書,針對電影中的錯誤提出澄清與說明,盼還原歷史真相,避免民眾以為電影就等同於史實。

《賽德克・巴萊》的廣大影響力是比令.亞布決定拍攝《霧社・川中島》的其中一個原因。比令.亞布擔憂電影中過度描寫族群衝突會影響 Toda 與 Tgdaya 的年輕人對彼此的想法,妨礙族群的融合,因此決心拍這部片,試圖化解《賽德克・巴萊》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而比令.亞布拍攝《霧社・川中島》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希望讓族人的聲音被聽見,也讓 Toda 族的鐵木・瓦歷斯回歸歷史上應有的定位。一直以來莫那・魯道被塑造成民族英雄,相關的文獻資料通常不太討論鐵木・瓦歷斯,且主要在論述霧社事件的都是 Tgdaya 而非 Toda,他希望讓 Toda 也有發聲權。隨著島嶼統治者更迭,對霧社事件各有解讀,卻難以聽見餘生族人及其後代的聲音。長久以來,事件被納入各種國族敘事的框架之中,這段歷史也成為川中島‧清流部落的長者選擇迴避的記憶。比令.亞布希望藉由《霧社・川中島》讓族人的聲音不僅能夠彼此對話,也能讓外界聽見。

導演簡介

比令․亞布(Pilin Yapu)為泰雅族人,生長於馬必浩(Mapihaw)部落。1990年代,比令․亞布歸返部落,投入原住民文化復興與紀錄片攝製工作,與弗耐˙瓦旦(Baunay Watan)、尤瑪˙達陸(Yuma Taru)成立「泰雅北勢群文化工作室」。現居於苗栗縣泰安鄉麻必浩部落,是台中市和平區博烏瑪國小的校長,作品包括1998年《彩虹的故事》、1999年《部落的高速公路》、2000年《建橋築夢》、2001年《打造新部落之路》、2002年《走!親近祖靈》、2003年《我們的畢業典禮》、2008年《日昇部落》、2009年《走過千年》、《祖先的腳步》、2012年《霧社.川中島》、《天國計程車》。

歷史背景

這部紀錄片主要是以賽德克族人的觀點來看霧社事件。1930年10月27日是臺灣神社祭,霧社地區照例舉辦聯合運動會。莫那.魯道等人在這一天,因為不堪日本統治當局長期壓迫暴政,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Tgdaya語群各部落聯合起事,爆發原住民抗日事件,殺死日本人134名,即為「霧社事件」。從10月28日到12月下旬,戰事持續約2個月,霧社六社戰死、自殺、病死、燒死共644人,超過總人口的一半。隔年(1931年)四月,日本政府用以番制番的手段,派 Toda 語群去殲滅霧社事件後居住於收容所的Tgdaya餘生者,被殺及自殺者共216人,被稱為第二次霧社事件。最後倖存的298 人被強制遷移至北港溪與眉原溪交會處的川中島(今清流部落),遠離祖居之地。

參考文獻

  1. Phimedia. 紀錄片系列_霧社川中島-第1集.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1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