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有感地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有感地震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有感地震是指震級大於3級到小於4級,人們感覺到的、但未直接造成人員重傷和死亡以及顯著財產損失的地震。 簡單地說,就是人們能夠感覺到的地震。

地震劃分

在地震科學中,有一種按振動大小和破壞程度的分類,把地震分為:微震、有感地震、破壞性地震、嚴重破壞性地震、造成特大損失的嚴重破壞性地震。有感地震是其中的一種。對於一個地震來說,由於不同的地點振動大小和破壞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地震科學中,是把震中附近的人的感覺和破壞程度作為衡量地震類型的標準。例如寧河三次地震,震中寧河縣明顯有感,被稱為有感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震中唐山市幾乎全毀,被稱為造成特大損失的嚴重破壞性地震。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非震中地區由於受波及而有感,其地震的影響和應對措施和有感地震基本相同,人們習慣上也把這種非震中地區受波及而有感的情況,歸類為有感地震。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靜海縣,靜海縣並沒有破壞,但強烈有感,人們說靜海縣相當於遭遇一次強有感地震。

地震是否有感和有感的程度,與地震震級、震中距和震源深度有關。據統計,一般震級在3級以上,烈度在Ⅲ度以上,地震開始有感。

地震種類

有感地震就其造成人的感覺程度,基本可分為以下3類:

輕微有感

烈度在Ⅲ~Ⅳ度。Ⅲ度時,室內靜止或居住樓上的人有感覺,懸掛物微動。Ⅳ度時,室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覺,少數人夢中驚醒,懸掛物明顯擺動,器皿作響。

明顯有感

烈度達到Ⅴ度。室內人普遍、室外多數人有感覺,多數人夢中驚醒,不穩定器物搖動或翻倒。

強有感

烈度在Ⅵ度以上。在Ⅵ度時,多數人站立不穩,少數人驚逃戶外。在Ⅶ度時,騎自行車的人有感覺,行駛中的汽車駕乘人員有感覺。在Ⅷ度時,大多數人搖晃顛簸,行走困難。

統計數據

中國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8.0級地震,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不同程度震感。

日本

2014年12月31日,日本氣象廳的統計顯示,截至30日,2014年全年日本各地有感地震已達2045次,與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前的情況相比,2014年仍然屬於有感地震高發年份。

從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發生起至2014年12月30日,日本全國共發生1萬357次有感地震,其中前年3139次,2013年2387次。雖然有感地震次數在逐年遞減,但是東日本大地震前10年平均每年為1790次,與此相比目前仍然處於有感地震高發時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