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霧都孤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霧都孤兒》(英語:Oliver Twist,《孤雛淚》,港譯為《苦海孤雛》),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第二部作品,在1838年由理查德·賓利(Richard Bentley)出版。

故事記敘了一位孤兒奧利佛·退斯特在濟貧院的悲慘經歷,以及隨後在殯儀館的遭遇。他逃到倫敦後遇到了少年犯頭子小扒手道奇(Jack Dawkins)。天真無辜的奧利佛被他們帶到了教唆犯費金(Fagin)的老巢。

小說揭露了狄更斯時代倫敦大量孤兒的悲慘生活。小說的副標題是《教區男孩的進步》,暗指約翰·班揚的《清教徒進步》和18世紀威廉·荷加斯的諷刺連載《浪子的進步》

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說,本書揭露許多當時的社會惡疾,如救濟院、童工、以及幫派吸收青少年參與犯罪等,試圖喚起大眾的注意。狄更斯使用諷刺和黑色幽默來對社會虛偽進行了嘲諷。小說的靈感可能來自羅伯特·新西蘭(Robert Blincoe),這位孤兒在紡織廠做童工的苦難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被廣泛閱讀。而狄更斯早年的童工經歷也可能對故事情節發展有所貢獻。

本書曾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舞台劇。世界知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於2005年也曾將此書拍成電影[1]。最早林紓將其譯作《賊史》,後有人譯為《孤雛淚》。

出版

小說起初是以月刊連載的形式出現,於1837年2月開始到1839年4月結束。小說原先是狄更斯連載故事《泥蛙》的一部分。直到1847年,小說才有了自己獨立的連載。喬治·克魯克香克以鋼鐵蝕刻版畫的方式為其提供了插圖。在連載結束前的6月中,故事的小說形式第一次出現,由理查德·賓利出版,並使用了筆名"Boz",以及克魯克香克24份插圖。

第一版名稱為《霧都孤兒》或《教區男孩的進步》

主題與象徵

在《霧都孤兒》中,狄更斯將冷酷的現實和無情的諷刺混雜使用,描述了工業革命對十九世紀英國產生的副作用,批判了殘忍的新《1834年濟貧法案備忘錄》[2]。無辜的奧利佛被捲入了這個世界,而他的唯一出路就是濟貧院、費金的幫派、監獄或是墳墓;而當時的濟貧院的雜亂不堪,許許多多各種的老幼殘窮混居一堂,更有「社會墳墓」、「活墳墓」之稱。

在這個新興的工業/制度化背景下,童話故事也層出不窮。在這個腐敗墮落的環境中,被動的奧利佛卻保持着自己的真純;在別人都屈從的時候,他卻憎惡罪惡,並以一種童話故事的風格,奧利佛最終獲得了獎賞——在鄉下過着平靜的生活,並與慈善的朋友為伍。在向着大團圓進軍的過程中,狄更斯也探究了十九世紀30年代倫敦流浪兒、孤兒的生活和可能的景觀。

視頻

霧都孤兒 相關視頻

6分鐘看完《霧都孤兒》,男孩被遺棄,步行70英里卻進了賊窩
霧都孤兒:蘇華伯利夫人叫莎樂,給奧利佛點吃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