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洞
雷 音 洞 |
---|
|
雷音洞, 又稱石經堂、千佛洞, 位於北京房山區雲居寺景區內,2012年9月23日文物部門宣佈,經考古專家研究,雷音洞被認定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佛殿,建成時間為隋朝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 比山西五台山現存的兩座唐代佛殿的歷史還要悠久。
石經始刻於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05年),僧人靜琬為維護正法,鐫刻經於石。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分藏於石經山9個藏經洞和雲居寺地穴之中, 九個藏經洞自南而北整修開鑿, 正中第五洞雷音洞是靜琬最初開鑿的藏經洞,規模之大,歷時之長,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1]
結構
2012年5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進行4個月調查發現,雷音洞不是一般的藏經洞,而是利用自然山洞與人工構建的佛殿,最難得的是現存95%的遺物都是最原先的建築。
雷音洞面積83.8平方公尺,長邊分別為11.07米,7.47米,8.17米,10.11米,呈不規則方形,高度不過3米,四壁皆為人工構建,內砌牢固的石襯牆,外鑲石經版,一共有141塊隋代刻經,5塊元代補刻經版,內含19種經文,由於石經上字跡排版規整,考古人員推測僧人在刻石經之前,經文的數量和字數做精密的計算。[2]
儘管整個雷音洞呈不規則方形,但洞大門的軸線和佛舍利地穴的軸線以及雷音洞正壁的軸線,有嚴格的對位關係。這說明雷音洞在營建之前,經過精密的測量。四根千佛柱的幾何中心點與佛舍利地穴的中心點重合, 中心所供奉為彌勒佛, 1981年,該寺工作人員,曾於該佛座地下發現佛舍利。[3]
來自 Art-Tech 的圖片 |
千佛柱
雷音洞內的四根千佛柱,共雕刻佛像1056尊,雕工精美。遺跡顯示,雷音洞的經板和四根千佛柱都是在山下預製打磨平整後再運到石經山上雕刻的。其中,四根千佛柱每根重約7000—8000斤。面對石經山崎嶇、狹窄、陡峭的山路,當時是如何將四根龐然大物運至雷音洞的,尚不得而知。
隋代刻經
經板規格是僧人在刻石經之前就刻經的數量和字數經過精密計算。高3尺,寬2尺的經板規格,是按照隋代官式寫經的版式每紙27行、每行17字的規格,以一塊經板大約刻2張紙的規模來確定的:每塊經板的標準版式是刻25行,每行37字,每個字0.8寸(隋尺)見方。
雷音洞四壁鑲嵌的146塊隋代刻經,鑲嵌工藝異常精巧,雖然經過近1400年的歲月變遷,除僅有的幾塊經板曾經脫落過,大部分都完整地鑲嵌在四壁之上。經板和襯牆之間沒有黏合劑,是通過精巧的鑲嵌、卡位等工藝保證了經板牢固、不脫落。
佛舍利的發現
來自中國新聞網 的圖片 |
明代真可的發現
1981年3月26號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羅詔來到北京房山區境內雲居寺旁的石經山考察,當走到半山腰施茶亭遺址時,突然被兩塊風化的石碑所吸引,上面隱隱約約寫著大段文字, 因為上面記載著一段三百年前的有關佛教聖物的往事。
明萬曆二十年五月,名僧真可來到石經山雷音洞,他看到佛像前的一塊拜石塌陷,就命弟子們把石板掀起,準備將其墊平,結果發現下面是一處洞穴,穴中有一石涵,上面刻有隋代大業年號。打開石函,裡面為一金函,金函內有一金瓶,盛有佛舍利三顆,真可隨即將這一重大發現上報了朝廷。
舍利被慈聖皇太后迎入宮中供奉,兩個多月後,慈聖皇太后派官員送回,重新安放在雷音洞洞內。
三百多年後1981年再被發現
羅詔對碑文上的記載既興奮又感到擔憂,萬曆年間距今已有三百餘年,重新安放的舍利函還在嗎?那麼那三顆佛舍利會安放在雷音洞的什麼位置呢?
羅詔仔細打量著洞內的每一處角落,他注意到四根千佛柱圍成的中間地面有些異常,其它地面均由青石板鋪設而成,而這個區域卻是裸露的土層。薄薄的土層下盡然是一塊厚重的大石板。石板下面是一個方穴,穴中安放著一個石涵。
第一層一個很大的漢白玉石涵,上邊有字,共172個。這些文字記述了明萬曆二十年,達觀真可大師發現隋代所藏佛舍利的情況,函蓋裡側還刻有83字銘文,內容石達觀的心願和出資刻字的人名。
第二層函是隋代青石函,涵蓋上刻有「大隋大業十二年」和"於此安置佛舍利三粒,願住持永劫」等36字銘文。
第三層函是一個漢白玉石函,上面刻有「慈聖皇太后差官陳儒重安」等26字銘文。
第四層韓式隋代鍍金銀函,上面鏨刻精美的紋飾。
第五層函就是最內層函為羊脂玉函,佛舍利就安放在其中。這時眾人才看清函內有兩顆佛舍利,如米粒大小,乳白色, 旁邊還伴著三顆珍珠。
那麼從這一刻開始,出現了第一個歷史謎團,文字中明明記載著函內安放了三顆舍利,為什麼發現的只有兩顆?另外一顆去了哪裡?[4]
佛舍利的謎團
1981年11月27日上午,房山縣雲居寺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員在清理著名的石經山雷音洞地面時,於原佛座後面地下五釐米處,發現有一方石,下有豎穴,其記憶體有以漢白玉、青石、白銀、白玉四種原料作的五重寶函,當人們開啟了第五重白玉寶函,見到了二粒乳白色、如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邊還伴著三顆珍珠。
函蓋上面刻有「隋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於此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願住持永劫」的三十五字銘文。證明佛舍利在這裡已被珍藏了1300多年之久。據史料記載,幽州高僧靜琬從隋文帝那裡得到三顆佛舍利後,即安放在白帶山(後稱石經山)雷音洞內,只有在明萬曆三十年(西元1592年)由當時萬曆皇帝朱翊的母親慈聖皇太后迎入宮中供養過三日,此外未曾有過移動。[5] 慈聖皇太后篤信佛教,在京城內外多處建造廟宇,動輒耗費巨萬,明神宗也出資無數幫助修建, 李太后又被奉為九蓮菩薩。
石經山佛舍利發現後,六月初一慈聖皇太后將其迎回宮內,答應供奉三天,直到八月二十日才歸還,前後兩月零二十天。
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舍利原本是用一個小金瓶盛放,當慈皇太后送回時,舍利函已經重新進行了包裝,把原來的小金瓶換成了 羊脂玉函並進行了加封。
按照規定,對於皇家加封過的物品,其它人是不能驗看的。現在只能推斷,缺失的那顆舍利石被慈聖皇太后留在了宮中。那麼她留下的那顆舍利會放在哪裡呢?只有一種可能,她把舍利放在京城某處寺院供奉了。在這個時間上有一個巧合, 萬曆二十年慈聖皇太后下令在京城修建了保存至今的長椿寺, 寺院供奉了象徵她自己的九蓮菩薩。
佛教中,舍利分為三種,一是肉舍利, 為紅色,是血肉火化後凝結而成的。二是 法舍利,為黑色, 是頭髮火化後形成的。三是 骨舍利,為白色, 是骨火化後形成的。
德清曾有著作《涿州石經山雷音窟舍利記略》,裡面對發現舍利的詳細情形做了記載。對舍利有如下描述:如粟米,紫紅色,如金剛開。
而1981年發現的舍利描述卻是:「這次所發現的二粒舍利,其色白,為骨舍利」。數量對不上,剛才已經做了分析,那麼顏色為什麼還出現了差異?
以此推斷,真可發現的是肉舍利,1981年發現的是骨舍利。只有一種解釋,當年慈聖皇太后不是僅僅留下了一顆舍利,而是用兩顆骨舍利掉包了三顆肉舍利。 她為什麼這樣做?一切已無從考證。
現在送兩顆舍利已被送到北京國家首都博物管收藏。
視頻
參考來源
- 移至 ↑ 石經山雷音洞神秘的佛肉舍利. KK News. 2021-09-16 [2024-04-18].
- 移至 ↑ 31年前曾出土佛祖舍利 北京雷音洞是現存最早佛. ETtoday. 2012-09-25 [2024-04-16].
- 移至 ↑ 北京房山發現國內最早佛殿 95%遺物系初始構建物. 中國新聞網. 2012-09-24 [2024-04-16].
- 移至 ↑ 1981年,北京石經山發現兩顆舍利,因此牽扯出一樁千古懸案. 網易. 2022-04-25 [2024-04-16].
- 移至 ↑ 北京房山雲居寺雷音洞內釋迦佛舍利. 鳳凰網. 2010-06-12 [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