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居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積70000多平方米。由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群構成中國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寶庫。

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後改稱「雲居寺」,由隋代高僧靜琬所建。[1]寺院占地面積0.07平方公里,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20世紀40年代毀於日軍炮火中。解放後,經過兩次大規模修復。

雲居寺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景點

寺的南北有兩座遼塔對峙,南塔又稱藏經塔,地下有藏經穴,塔已 無存。北塔遼代磚砌舍利塔,又稱「羅漢塔」,始建於遼代天慶年間(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樓閣式、覆缽式和金剛寶座三種形式為一體,造型極為特殊。塔的下部為八角形 須彌座,上面建樓閣式磚塔兩層,再上置覆缽和「十三天」塔剎。這種造型的遼塔,十分少見。

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為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至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間所建。五塔形成一個整體,為中國 金剛寶座塔(五塔)的早期實例。寺內及周圍山上還有唐、遼、明各代建造的磚、石塔十餘座,其中以石刻 大藏經創始人靜琬的墓塔——琬公塔和為紀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經事業而建的 金仙公主塔最為著名。

四座唐塔都有明確的紀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層,分單檐和密檐式兩種,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種佛像,其中唐開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內壁雕刻有一個供養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斷應為外國人形象,這與當時唐代與中西亞交流廣泛、大量任用外族為官有直接關係。雕刻的服飾十分華麗,線條細膩流暢,反映了盛唐 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藏經

紙經藏22000多卷,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和單刻佛經等。而其中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妙蓮寺比丘 祖慧刺破舌尖血寫成,被譽為「舌血真經」,尤為珍貴。

《龍藏》木經始刻於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 乾隆三年(1738年),存77000多塊,內容極為豐富,是集佛教傳入中國2000年來譯著之大成。堪稱我國木板經書之最。世界上現存兩部漢文大藏經,一部為雲居寺現存的《龍藏》,另一部是韓國海印寺的《高麗藏》。

石經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個 藏經洞,其中雷音洞為開放式,洞內寬廣如殿,四壁鑲嵌經板大都是靜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1056尊,故稱千佛柱,九洞共藏經4196塊。石經山現存唐塔兩座,還有石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歷史遺存。為了便於遊客上山觀光攬勝,雲居寺於1999年10月24日開通了全長830米的石經山索道。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08:30-16:30

交通線路 公交線路:天橋乘917 路公共汽車 十渡支線雲居寺站下車;

鐵路:北京西站乘6437次列車雲居寺站下車;

自駕車:

京石高速 琉璃河出口-琉璃河-岳李路-房易莊-雲居寺路-雲居寺

京石高速 房山出口至房山-京周路-周口店-房易路-雲居寺路-雲居寺

參考來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