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雷巴齊斯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雷巴齊斯龍屬
圖片來自dinosaurpictures

雷巴齊斯龍屬名Rebbachisaurus,意為「Aït Rebbach的蜥蜴」)或譯雷巴琪龍,是一梁龍超科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之初(森諾曼階,9900萬至9700萬年前)的北非

歸入本屬的遺骸已在摩洛哥尼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地發現,但只有來自摩洛哥的遺骸確定是屬於牠的。在南美洲發現的雷尤守龍幾乎與雷巴齊斯龍完全相同,支持了白堊紀早期非洲與南美洲仍有陸橋連接的理論,遠比過去普遍認為兩個大陸分裂的時間點還晚。

發現和歷史

1954年,雷內·拉瓦卡特(Rene Lavocat)在摩洛哥拉希迪耶加拉斯巴的奧佛斯組發現了雷巴齊斯龍的正模標本,包含十個肋骨、右肩胛骨、十一個脊椎、薦骨、一個肱骨、以及兩個可能屬於骨盆的骨頭。他於同年命名了模式種加拉斯巴雷巴齊斯龍Rebbachisaurus garasbae),但只對肩胛骨和十一節中的一節脊椎進行了簡略的敘述,而且沒有插圖說明。剩餘未被描述的化石長年來一直被忽略及遺忘,直到2015年傑佛瑞·威爾森(Jeffrey Wilson)和羅南·阿連(Ronan Allain)清修了正模標本並敘述。[1]第二件歸入的標本是個部分脊椎,也發現於奧佛斯組,經測量完整時可達1.45公尺。

第二個物種塔梅斯雷巴齊斯龍(Rebbachisaurus tamesnensis)由阿爾伯特-菲力克斯·得·拉伯倫於1960年命名,他在伊爾哈澤地層的Gall地點採集到模式標本,包含兩個肱骨和兩個股骨,以及第二件標本包含四個單獨的牙齒、一個帶有牙齒的齒骨碎片、超過一百個脊椎、六個人字骨、12個肋骨、5個肩胛骨、一個髂骨、兩個坐骨、還有許多肢骨材料,但是這個分類單元的材料收集自整個撒哈拉的多處地點,例如尼日埃爾哈茲組的多處地點,不太能夠歸入雷巴齊斯龍。塔梅斯種可能是塔氏尼日龍異名嵌合體,雖然一些研究人員(例如保羅·賽里諾)認為這個種其實屬於約巴龍(頭拉倫組唯一已知的蜥腳類)。

第三個物種由卡爾沃和薩爾加多於1995年命名為特氏雷巴齊斯龍Rebbachisaurus tessonei)。發現於阿根廷的坎德拉羅斯組,接近卡洛琳南方巨獸龍正模標本的發現地。這個種後來於2004年被建立成獨立的屬利邁河龍

敘述

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測量雷巴齊斯龍長14公尺及重7噸。托馬斯·霍茨給出了較大的估計值20公尺長。2020年莫里納-佩雷茲和拉臘曼迪給出更大的測量值26公尺長及40噸重。[2]牠具有小頭、長而纖巧的頸部以及一個鞭狀的尾部。雷巴齊斯龍的鑑定特徵為異常高而稜脊的背部以及背上的棘刺或帆狀物,可由正模標本和其他標本保存下來的背椎顯示出高的稜脊觀察到。

參考文獻

  1. Wilson, Jeffrey A.; Allain, Ronan. Osteology of Rebbachisaurus garasbae (Lavocat, 1954), a diplodocoid (Dinosauria, Sauropoda) from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aged Kem Kem beds of southeastern Morocco.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15-06-23, 35 (4): e1000701. ISSN 0272-4634. doi:10.1080/02724634.2014.1000701. 
  2. Molina-Pérez & Larramendi. Dinosaur Facts and Figures: The Sauropods and Other Sauropodomorph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