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雄風二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雄風二型(英語:Hsiung Feng II,縮寫:HF-2)導彈是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以美國魚叉反艦導彈的功能為目標發展的反艦導彈,於1988年2月29日正式公布。具有較好的電子反反制(ECCM)能力。除艦射型外,另發展出陸射型和空射型,是中華民國武器發展史上第一種可被戰機攜掛並發射的反艦導彈。2000年時,中華民國海軍曾計劃以RGM-84魚叉(Harpoon)反艦導彈替換原裝設於成功級巡防艦的雄風二型導彈,但因預算被刪除而取消。

2001年,以雄風二型反艦導彈為基礎並參考自美國戰斧巡航導彈發展的攻陸巡航導彈版本的雄風二E巡航導彈發展計劃被公開[1]

發展歷史

於1982年至1994年,韓光渭擔任中科院雄風導彈計劃主持人長達十三年之久,被稱為「雄風導彈之父」。雄風二型反艦導彈,從艦射到空射到岸置等,各種衍生型導彈,都是在韓光渭當計劃主持人時打造建立出來的。

雄風二型導彈開發始於1983年。在雄風二型正式建案之前,中科院因中流計劃需求,在民國七十年以「介山計劃」之代號購入以色列貝特謝梅什發動機公司研製的梭烈4渦輪噴射發動機(Sorek 4)200具於介壽二廠組裝,中科院稱之為「S引擎」。中流計劃最後沒有完成研製,但S引擎卻成為雄風二型導彈的動力裝置。

雄風二型的原型彈測試稱為「旭鋒演習」,原型測試到民國七十八年三月三十日之「旭鋒八號演習」才完成,首度命中目標。作戰驗證測考稱為「順鋒演習」,在民國七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之「順鋒七號演習」完成驗證,自民國八十年起開始量產,自民國81年起正式登艦服役。

第一批雄風二型在1990年代完成生產,配置海鋒大隊固定岸射陣地、武進三的陽字號、成功級、康定級、錦江級。2007量產的雄風二型是搭配光華六號導彈快艇計劃重新啟動之項目,中科院稱為雄風二型Block2,中科院院長張冠群受訪時透露這批導彈量產曾向以色列洽購同款發動機,但以色列拒售,因此中科院耗費10年的時間仿製出同型引擎。第一批量產版稱為雄風二型Block1。兩者目前皆在中華民國海軍服役[2]

2017年起,為了對應海鋒大隊機動中隊擴編海軍增購雄風二型導彈,媒體聲稱此批增購導彈將會提升性能,然而此論述並未有技術細節解說。

視頻

雄風二型相關視頻

台灣的「雄風三型」導彈或「魚叉」導彈能對抗遼寧艦嗎?
蔡英文:要加速天弓和雄風三型導彈的量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