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隋書經籍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隋書·經籍志》封面
《隋書·經籍志》內頁


《隨書經籍志》,唐魏徵(580-643)撰。按此志的編者,今傳本題趙國公長孫無忌奉敕撰,按《四庫隋書提要》[1]謂宋天聖舊本,有跋稱《隋書》每卷均分題撰人,十志內唯《經籍志》題侍中鄭國公魏徵撰。復按《舊唐書經籍志》[2]的大序,錄有毋煚古今書錄》序,批評元行沖的《群書四部錄》說:「所用書序,咸取魏文貞」,也是將《隋書經籍志》的作者,歸之魏徵,與天聖(宋仁宗趙禎)舊本合。


今傳本題長孫無忌者,不過因《隋書》的十志,後來由他奉詔監修表進,故天聖以後的刻本改題他奉詔撰,並非《經籍志》的實際撰稿人。   


唐太宗時詔修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史書,其志書則單行,稱《五代史志》,北宋時附入《隋書》以傳,故稱《隋志》。《隋書經籍志》編纂的體例,在志前的大序中有清楚的說明。序云:「遠覽馬史班書,近觀王阮志錄,挹其風流體制,削其浮雜鄙俚。離其疏遠,合其近密,約文緒義,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條之下,以備經籍志」。


蓋參考《史記》、《漢書》,《七志》(又名今書七志)、《七錄》,將隋代遺存的典籍經整理編目而成,雖然不是藏書目錄,可視作唐初祕監所藏隋代以前的典籍目錄。在著錄方面大抵仿《漢志》,每一書載其書名、卷數、下註作者,如卷數與舊目有出入,或舊目有而今佚的均予注出,大抵參考梁代目錄,即大序所說的「合其近密」。如書名不足以顯示該書內容的,則酌加小注說明,即序所云的「約文緒義」。   


隨書經籍志》將圖書區分為4部40類,後並附道佛兩部15類,其類目於下:   


【經部】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緯書、小學,共10類。  


【史部】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共13類。  


【子部】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曆數、五行、醫方,共14類。   


【集部】楚辭、別集、總集,共3類。


附:


【道經】經戒、服餌、房中、符籙,共4類。   


【佛經】大乘經、小乘經、雜經、雜疑經、大乘律、小乘律,雜律、大乘論、小乘論、雜論、記,共11類。   


共計55類,著錄四部書及道佛經典6,520部、56,811卷。自表面而看,是承襲自晉以來祕閣的四部分類,但自精神而言,也兼採了阮孝緒《七錄》的優點,類目多承襲自七錄。部名以經史子集取代甲乙丙丁,這是中國第一部以學術作為部名的四部書目。


《隨書經籍志》的部次著重於書的體裁,而漠視其學術內容;以書目作弘道設教的工具;既以學術作為部名,但對經史子集的界限,並無嚴謹的釐定,均對後代影響甚大,為正統派目錄的先導。   


《隋志》的四部每類書目之後,各有小序一篇,每部之後各有總序一篇,附錄的道佛兩部則僅各有總序,每類無小序,又有後序一篇,志首冠以大序,共有序文48篇,與大序所言「凡五十五篇」不合。是否原《經籍志》之道佛兩部15類本有小序,併入《隋書》後有所刪削,今已不可考。


作者簡介

魏徵字玄成,鉅鹿曲城人,好讀書,多通涉,隋未嘗從李密任祕書丞。唐太宗即位,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貞觀3年(西元629年)遷祕書監,時當喪亂之後,典章湮散,徵奏引學者校集祕書,內府圖籍,粲然完整。16年拜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逾年卒,年66,謚文貞。   



文獻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舊唐書·卷46·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