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隋書·高構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目錄

原文

高構,字孝基,北海人也。性滑稽多智,辯給過人,好讀書,工吏事。仕齊,歷蘭陵、平原二郡太守。齊滅,周武帝以為許州司馬。隋文帝受禪,累遷戶部侍郎。時內史侍郎晉平東與兄子長茂爭嫡,尚書省不以斷,朝臣三議不決。構斷而合理。上以為能,召入內殿,勞之曰:「我聞尚書郎上應列宿,觀卿才識,方知古人之言信矣。嫡庶者禮教之所重我讀卿判數遍詞理愜當意所不能及也」賜米百石。由是知名。

馮翊武鄉女子焦氏既瘂又聾,嫁之不售。嘗樵菜於野,為人所犯而有孕,遂生一男。時年六歲,莫知其姓,於是申省。構判曰:「母不能言,窮究理絕。案《風俗通》,姓有九種,或氏於爵,或氏所居。此兒生在武鄉,可以武為姓。」尋遷雍州司馬,以明斷見稱。歲余,轉吏部侍郎,號為稱職。復徙雍州司馬,坐事左轉盩厔令,甚有能名,上善之。復拜雍州司馬。仁壽初,又為吏部侍郎,以公事免。

煬帝立,召令復位。時為吏部者多以不稱去職,唯構最有能名,前後典選之官,皆出其下,時人以構好劇談,頗謂輕薄,然其內懷方雅,特為吏部尚書牛弘所重。後以老病解職,弘時典選,凡將有所擢用,輒遣人就第問其可不。河東薛道衡才高當世,每稱構有清鑒,所為文筆,必先以草呈觀構而後出之。構有所詆訶,道衡未嘗不嗟伏。大業七年,終於家。所舉薦杜如晦、房玄齡等,後皆自致公輔,論者稱構有知人之鑑。 (節選自《隋書•高構傳》) [注]盩厔:地名,今寫作「周至」。

譯文

高構,字孝基,北海人,生性滑稽,富有智慧,能言善辯,非常人所能及,喜好讀書,一精一於官府事務。在北齊供職,歷任蘭陵、平原二郡太守。北齊滅亡後,周武帝任他為許州司馬。隋文帝受禪即位,多次升任高構,為戶部侍郎。當時內史侍郎晉平東與兄長的兒子晉長茂爭奪嫡位,尚書省不能決定,朝臣經過多次商議也沒有結果。高構決斷合理,皇帝認為他有才能,召他到內殿,慰勞他說:「我聽說尚書郎與天上的眾星宿相應,看卿的才能,知道古人說的話是真的。嫡與庶的區別,是禮教中的重要內容,我讀卿的判狀好幾遍,詞理允當,令人滿意,這是我想不到的。」賞賜高構米一百石,從此知名。

風翊武鄉有一女子姓焦,又啞又聾,嫁不出去。一次到野外打柴挖野菜,被人強暴後懷了孕,後來生了一個男孩,到了六歲還不知道姓什麼。於是向上申訴,高構判決說:「母親不能說話,無從考究,根據《風俗通》,姓氏有九種來源,有的以爵為姓,有的以住地為姓,這孩子出生在武鄉,可以武為姓。」不久調為雍州司馬,憑藉明斷而被人讚美。一年後,改任吏部侍郎,號為稱職。不久,又改為雍州司馬,因事降為盩厔縣令,以能幹而出名。文帝對他很讚賞,又重新封他為雍州司馬。仁壽初年,又任吏部侍郎,後因事被免職。

煬帝即位後,又恢復了他的原職。當時到吏部供職的很多人都因不稱職而離職,唯獨高構的能幹名聲最大,前後選拔的官員都出自他的門下。當時有人因為高構喜歡暢談,便認為他有點輕浮,然而他內心卻方正文雅,受到禮部尚書牛弘的特別器重。後來因年老多病離職,牛弘當時掌管選拔官吏,凡是要擢用某人,往往派人到高構的府邸詢問他同意與否。河東薛道衡才能在當時很突出,常常稱讚高構有高明的判斷力,每次寫好文章後,必定先以草稿形式呈給高構看後再給別人看。高構對某種做法有所指責,薛道衡未嘗不嘆服。大業七年,在家中去世。他所舉薦的杜如晦、房玄齡等人,後來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到了公卿地位,談論高構的人都稱他有知人之明。[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