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德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令狐德棻《周書》 |
本名: 令狐德棻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主要作品: 《凌煙閣功臣故事》《令狐家傳》 主要成就: 主編史書 官職: 禮部侍郎、太常卿、崇賢館學士 爵位: 彭城縣公 封贈: 秘書監 |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縣(今陝西省銅川市)人 。唐朝史學家、藏書家。
令狐德棻先居敦煌,世為河西右族,以博涉文史知名。大業末年,擔任藥城縣長,遷大丞相府記室。武德元年(618年),擔任起居舍人。五年,遷秘書丞,配合侍中陳叔達等受詔撰《藝文類聚》。面對書籍散失,奏請購募遺書,置吏補錄,得以保存大批圖書。貞觀三年(629年),詔修梁、陳、齊、周、隋諸史,聯合岑文本修周書。六年,遷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十年,撰《周書》成。次年,撰《氏族志》成。八年,預修《晉書》,制定體例。永徽元年(650年),奉命監修國史及《五代史志,。遷太常卿兼弘文館學上。參與撰修貞觀十三年以後的實錄及《唐高宗實錄》。龍朔二年(662年),加銜金紫光祿大夫,致仕。
乾封元年(666年),令狐德棻病逝,享年八十四歲,獲贈秘書監,諡號為憲。[1]
人物生平
令狐德棻才華出眾, 博涉文史,早年就有文名。隋煬帝大業末年,德棻授官為藥城縣(今安徽省亳州市)長。當時天下紛亂,煬帝已是窮途末路,德棻很明智地沒有遠程跋涉去就職。待李淵起兵反隋後,李淵從父弟李神通在鄠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起兵響應,德棻就加入了這支反隋軍隊,在總管府任記室。李淵入據長安後,先為丞相,奉代王楊侑為傀儡,德棻即任大丞相府記室。
李淵稱帝後,德棻隨即轉為起居舍人,"甚見親密"。
武德五年(622年),升任秘書丞,與侍中陳叔達等人受詔撰《藝文類聚》。當時,戰亂之後,書籍散佚,他向高祖李淵上奏,請以重價購求天下遺書,置書吏修繕補錄,數年間,群書大備。
在貞觀年間德棻歷任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奏議修纂梁、陳、周、齊、隋五史,他主修《周書》。又任太子右庶子,雅州刺史,秘書少監。
貞觀六年(632年),賜爵彭城縣男,又五年,進爵為子。
在唐高宗時,進爵為公。任過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學士,監修國史,太常卿,國子祭酒,兼授崇賢館學士。國家凡有修撰,無不參與,晚年著述尤勤。編有《五代史志》、《大唐禮儀》、《太宗實錄》、《高宗實錄》,著有《凌煙閣功臣故事》、《皇帝封禪儀》等。
龍朔二年(662年),以八十高齡致仕,仍加金紫光祿大夫,又四年,卒於家。
主要影響
奏請購書
唐初,德棻任秘書丞,職責是掌管經籍圖書之事。當時經隋末大亂,經籍圖書大量散失,德棻向唐高祖建議,以朝廷之力廣泛收求天下書,對獻書者"重加錢帛",予以獎勵,對所收之書,"增置楷書,令繕寫"。在唐高祖支持下,這個計劃順利執行,"數年間,群書略備"。這項工作的成績是很可觀的,至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唐太宗即位,已是"於宏文殿聚四部群書二十餘萬卷"。這其中除了武德初得隋舊書八萬餘卷外,另十二萬餘卷則是購求而來,並且已分類別,足見成績之大。
整理古籍
貞觀二年(628年),魏徵帶領學者,對購求之書按"四部"分類,進行校訂,"數年之間,秘府粲然畢備"。德棻在新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舉之時,及時向皇帝提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建議並主持購募遺書,從而及時地搶救了大批散失的古書圖籍,表明了他的遠見卓識。這一大規模求書壯舉,為貞觀初的古籍整理工作和大規模修史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唐代文化高潮的到來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參與撰修
德棻所做的另一件大事是首倡修史。唐初史學成就是極輝煌的,而"創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德棻對高祖李淵說了一番言辭懇切的話:"竊見近代已來,多無正史,梁、陳及齊,猶有文籍。"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史學出現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高潮,朝代興替頻繁,反映各朝歷史的撰述也大量湧現,一朝史可達幾種至十幾種。但由於多以私人之力完成,內容又往往不能包舉一代,所以資料豐富、首尾完整的著作並不多見。而且由於戰亂頻繁,史書隨出隨亡。德棻所舉的梁、陳、齊、周、隋五代,均無完整史書。其中梁、陳、齊,尚有一些文籍保存,而周、隋文籍散失尤為嚴重。所以,如果不利用時代相連、"耳目猶接"的有利條件抓緊修史,那麼以後再修就困難了。可見德棻具有史家的高度責任感。
正統觀念
如果能通過修前代史而向世人強調北周一隋一唐的一脈相承的正統觀念,進而宣傳李唐祖先功業,那麼對於鞏固剛剛建立的唐政權,是再好不過的明智之舉了。德棻的及時建議和扼要分析引起了唐高祖的慎重考慮,經過一番籌劃,於武德五年(622)十二月正式下詔修前代魏、周、隋、梁、齊、陳六史,對各史編修人員作了分工。負責周史的是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儉。但這次修史"歷數年,竟不就而罷"。
待到貞觀三年(629)唐太宗又下詔修前代史,則計劃措施顯然更周密切實了。這次由於眾議以《魏書》已有魏收、魏澹二家,已為詳備,遂決定不再修《魏書》。對其他各史的分工是:令狐德棻、岑文本修周史,德棻又奏;
李百藥修齊史;魏徵、孔穎達、許敬宗修隋史;姚思廉修梁、陳史;魏徵與房玄齡總監諸史。值得注意的是,令狐德棻和魏徵起了全面負責指導的作用。魏徵"受詔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隋史序論,皆徵所作,梁、陳、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德棻除主周史外,"仍總知類會梁、陳、齊、隋諸史"。可見,所修五史均有德棻參與。所謂"總知類會",即是負主編之責。有意思的是,魏徵作為總監,為隋史寫了序論,為梁、陳、齊三史各寫了總論,但獨於周史未寫,這反映了他對德棻是相當尊重的。
此次修史,由於有長於史學的魏徵和長於運籌的房玄齡為總監,主編令狐德棻又為當時史家先進,分工考慮到修史諸人特點,加上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人力物力財力都能保證,因而工作效率很高,貞觀十年(636)正月五史修成上進。由於這五史只有紀、傳兩部分,沒有志,貞觀十五年(641)詔修《五代史志》,德棻又參加了修志,其他參加者有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敬播等,至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德棻升任《五代史志》監修。是書於高宗顯慶元年(656)上進,共10 志,30 卷,後附入《隋書》,稱《隋志》。
貞觀年間修成的另一部正史是《晉書》。貞觀二十年(646)閏三月,唐太宗詔修《晉書》,當時德棻以公事免職在家,於是房玄齡特意奏請起用德棻參與修撰。在當時同修的二十餘人中,"並推德棻為首,其體制多取決焉"。可見德棻深為當時史家所推重。
李延壽在當時史家中,年紀較輕,地位不高。他繼承父親李大師遺志,撰成《南史》、《北史》,因是私人修史,對能否得到官方認可沒有把握,於是先請任監修國史、國子祭酒令狐德棻審查,德棻作為史學前輩,大力提攜後進,充分肯定了李延壽的工作,並作了一些修改,之後這兩史才正式奏進於朝廷,獲得公開流傳的機會。
所修的《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晉書》、《南史》、《北史》共八部正史,或飽含着德棻的大量勞動,或受到德棻的具體指導,總之,均和德棻有直接、實際的聯繫。一個人的名字能與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發生聯繫,這是史學史上的奇蹟。
修撰《周書》
令狐德棻著述雖富,最有價值是《周書》。《周書》主要為德棻所修,助手有岑文本、崔仁師。由於德棻主修《周書》,又負同修諸史的主編之責,因此可以認為,《周書》的編纂形式,內容去取和點明鑑戒之處的史論,主要體現了令狐德棻的思想意圖。後人了解德棻的政治、歷史觀點也主要根據《周書》。在同時所修的五史中,《周書》突出地全面體現了李唐皇朝的修史宗旨、觀點。
歷史評價
《舊唐書》:令狐德棻貞度應時,待問平直。征舊史,修新禮,以暢國風;辨治亂,談王霸,以資帝業。"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其斯之謂歟!
參考來源
- ↑ 關中歷史文化名人—令狐德棻快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