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隋書·趙才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隋書·趙才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原文

趙才,字孝才,張掖酒泉人也。才少驍武,便弓馬,性粗悍,無威儀。周世為輿正上士。高祖受禪,屢以軍功遷上儀同三司。配事晉王,及王為太子,拜右虞候率。煬帝即位,轉左備身驃騎,後遷右驍衛將軍。帝以才藩邸舊臣,漸見親待。才亦恪勤匪懈,所在有聲。歲余,轉右候衛將軍。及遼東之役,再出碣石道,還授左候衛將軍。時帝每有巡幸,才恆為斥候,肅遏奸非,無所迴避。在途遇公卿妻子有違禁者,才輒醜言大罵,多所援及。時人雖患其不遜,然才守正,無如之何。十年駕幸汾陽宮,以才留守東都。十二年,帝在洛陽,將幸江都。才見四海土崩,恐為社稷之患,自以荷恩深重,無容坐看亡敗,於是入諫曰:「今百姓疲勞,府藏空竭,盜賊蜂起,禁令不行。願陛下還京師,安兆庶,臣雖愚蔽,敢以死請。」帝大怒,以才屬吏。旬日,帝意頗解,乃令出之。帝遂幸江都,待遇逾昵。時江都糧盡,將士離心,內史侍郎虞世基多勸帝幸丹陽。帝廷議其事,才極陳入京之策,世基盛言渡江之便。帝默然無言,才與世基相忿而出。字文化及弒逆之際,才時在苑北,化及遣席德方矯詔追之,才聞詔而出,德方命其徒執之,以詣化及。化及謂才曰:「今日之事,只得如此,幸勿為懷。」才默然不對。化及忿才無言,將殺之,三日乃釋。以本官從事,鬱郁不得志。才嘗對化及宴飲,請勸其同謀逆者一十八人楊士覽等酒,化及許之。才執杯曰:「十八人止可一度作,勿復余處更為。」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為竇建德所破才復見虜心彌不平數日卒時年七十三。 節選自《隋書》

譯文

趙才,字孝才,是張掖酒泉人。趙才年青時驍勇英武,擅長騎馬射箭,性情粗悍,但沒有莊重的儀容舉止。北周時擔任輿正上士。高祖受禪即位後,趙才因多次建立軍功升遷為上儀同三司。被分派去事奉晉王,等到晉王立為太子後,被授予朝廷右虞候率。隋煬帝即位後,轉任左備身驃騎,後提升為右驍衛將軍。煬帝因為趙才是自己的府邸舊臣,逐漸親近器重他。趙才也勤於政事,毫不懈怠,所任職之地都留下好名聲。一年多後,轉任右候衛將軍。等到遼東之戰,趙才率兵兩次出擊碣石道,回來後被授為左候衛將軍。當時煬帝每次出巡,趙才總是負責偵察,嚴厲禁止違法亂紀之事,沒有什麼迴避的。在途中遇到公卿的妻子兒女有違犯禁令的,他總是惡語斥罵,牽扯到很多人。當時的人雖然都憎惡趙才出言不遜,但因趙才公正廉潔,也無可奈何。大業十年,煬帝駕臨汾陽宮,讓趙才留守東都洛陽。大業十二年煬帝在洛陽,打算出巡江都。

趙才看到天下四分五裂,擔心成為國家的災難。自認為蒙受皇恩深重,不允許自己坐視隋朝滅亡,因此進諫說:「現在,百姓疲憊勞苦,府庫空虛,盜賊蜂起,禁令得不到施行,希望陛下回京都安撫百姓,我雖然愚笨無知,冒死相請。」煬帝勃然大怒,把趙才交給執法官吏處置。十天後,煬帝怒氣稍稍緩解,於是下令放他出來,煬帝於是就到江都,待趙才更加親昵。當時江都糧盡,隋朝將士離心。內史侍郎虞世基多次鼓動煬帝前往丹陽,煬帝在朝堂上商議此事,趙才極力陳述回京的計策,虞世基極力陳說渡江的好處,煬帝沉默不語。趙才、虞世基互相忌恨,忿忿退出朝廷。反賊宇文化及弒君叛亂之際,趙才當時正在苑北,宇文化及派遣席德方假傳詔書追回他,趙才聽說有詔書就出來接旨,席德方命令他的手下捉住了他,把他帶到宇文化及處。宇文化及對趙才說:「今天的事只能這樣了,希望你別放在心裡。」趙才默然不語。宇文化及恨他不說話,想要殺他,三天之後,才放他出來。趙才任原來的官職,但一直鬱鬱寡歡。趙才曾經陪同宇文化及宴飲,請求向跟宇文化及一同謀反的楊士覽等十八人勸酒,宇文化及答應了他。趙才拿起酒杯說:「你們十八人只能做一次這樣的事,不要再在別處做什麼了」。諸人默然。趙才坐車行到聊城,染上疾病。不久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打敗,趙才再次被俘,心中更加忿悶不平,幾天後便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三歲。[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