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隋書·趙仲卿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隋書·趙仲卿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原文

趙仲卿,天水隴西人也。父剛,周大將軍。仲卿性粗暴,有膂力,周齊王憲甚禮之。從擊齊,攻臨秦、統戎、威遠、伏龍、張壁等五城,盡平之。以功授大都督,尋典宿衛。平齊之役,以功遷上儀同,兼趙郡太守。

高祖受禪,進爵河北郡公。開皇三年,突厥犯塞,以行軍總管從河間王弘出賀蘭山。仲卿別道俱進,無虜而還。復鎮平涼,尋拜石州刺史。法令嚴猛,纖微之失,無所容舍,鞭笞長史,輒至二百。官人戰慄,無敢違犯,盜賊屏息,皆稱其能。拜朔州總管,於時塞北盛興屯田,仲卿總管統之。微有不理者仲卿輒召其主掌撻其胸背或解衣倒曳於荊棘中時人謂之猛獸事多克濟由是收穫歲廣邊戍無饋運之憂。

會突厥啟民可汗求婚於國,上許之。仲卿因是間其骨肉,遂相攻擊。啟民窘迫,與隋使長孫晟投通漢鎮。仲卿率騎千餘馳援之,達頭不敢逼。潛遣人誘致啟民所部,至者二萬餘家。其年,從高熲指白道以擊達頭。仲卿率兵三千為前鋒,至族蠡山,與虜相遇,交戰七日,大破之。追奔至乞伏泊,復破之,虜千餘口,雜畜萬計。突厥悉眾而至,仲卿為方陣,四面拒戰。經五日,會高熲大兵至,合擊之,虜乃敗走。時突厥降者萬餘家,上命仲卿處之恆安。以功進位上柱國,賜物三千段。

時有表言仲卿酷暴者,上令御史王偉按之,並實,惜其功不罪也。因勞之曰:「知公清正,為下所惡。」賜物五百段。蜀王秀之得罪,奉詔往益州窮按之。秀賓客經過之處,仲卿必深文致法,州縣長吏坐者太半。上以為能,賞婢奴五十口,黃金二百兩,米粟五千石,奇寶雜物稱是。煬帝嗣位,判兵部、工部二曹尚書事。其年,卒,時年六十四。諡曰肅。贈物五百段。子弘嗣。 (選自《隋書列傳第三十九》)

譯文

趙仲卿,天水隴西人。父親叫趙剛,北周的大將軍。仲卿性情粗蠻凶暴,兩臂很有力量,北周齊王宇文憲很是禮敬他。仲卿跟隨宇文憲南征齊國,攻打臨秦、統戎、威遠、伏龍、張壁等五座城池全部攻下。憑藉軍功被授予大都督官職,不久掌管齊王的保衛事宜。平定齊國的戰役中,他憑軍功被授予上儀同的稱號,兼任趙郡太守。

隋高祖受禪於北周,仲卿爵位晉升為河北郡公。開皇三年,突厥侵犯邊境,仲卿以行軍總管的身份跟從河間王楊弘從賀蘭山出師,仲卿從另一條路和楊弘同時進軍,沒有遇到敵人於是就撤軍了。有鎮守平涼,不久被授予石州刺史。仲卿執法嚴謹剛猛,人們又一點點過失,他沒有什麼體諒寬容的,鞭打長史,經常到二百下。他境內的官員戰戰兢兢,不敢違反什麼法令,境內盜賊也小心謹慎,都稱讚他的能力。任朔州總管,當時在塞北盛行屯田,仲卿總管此事,稍微有做事不好的,仲卿就找來主管的人,痛打胸背,有時扒下衣服把人倒提着拖行在荊棘之中,當時的人們稱他是猛獸。仲卿做事大多能夠成功,因此他主管的屯田收穫很豐厚,邊疆駐守的士卒也沒有原圖運送軍糧物資的擔憂。

恰逢突厥的啟民可汗請隋國請求和親,皇帝答應了。仲卿趁機離間啟民可汗跟他親屬至親的關係,啟民陷於困境待不下去,跟隋使長孫晟一起投奔通漢鎮。仲卿率領騎兵千餘人前去支援他,突厥的達頭可汗不敢進軍逼迫。仲卿又暗中派人招誘啟民可汗的部族,前來投奔歸附的有兩萬多家。這一年仲卿跟從高熲從白道攻打達頭可汗,他率領三千騎兵作為先鋒軍,到了族蠡山,跟敵人遭遇,雙方大戰七天,大敗對方。追擊達頭可汗敗軍到了啟伏泊,又一次大敗對方,俘虜千餘人,各種牲畜數以萬計。突厥所有部眾都趕來作戰,仲卿擺出四方陣,四個方向跟敵人防禦作戰。經過五天苦苦支撐,恰逢高熲率大軍趕到,兩軍合力攻擊突厥,敵人這才敗退。當時突厥歸順投降的有萬餘家。皇帝命令仲卿把他們安置在恆安。仲卿因功進爵位上柱國,賞賜了很多物品。

當時有人上奏章說仲卿為官嚴酷殘暴,皇帝命令御史王偉查辦這件事,全都屬實,但憐惜他的功勞不治他的罪。趁機安慰他說,我知道你清廉公正,是被手下人不喜歡。反而又賜給他很多物品。蜀王楊秀有罪,仲卿奉詔命到益州深究此案。凡楊秀門下賓客在益州所到之處,仲卿都一定想方設法羅織罪名,當地州縣的官員受到牽連獲罪的有一多半,皇帝認為仲卿很有才能,賞賜他五十個奴婢,黃金二百兩,糧食五千石,各類奇珍異寶跟前面數量差不多。隋煬帝即位後,讓他擔任主管兵部、工部的判尚書事之職。他在這一年去世,享年六十四歲。朝廷給諡號「肅」。賞賜很多,由他的兒子趙弘承繼了爵位。[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