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隋書·豆盧毓傳

隋書·豆盧毓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目錄

原文

豆盧毓字道生,少英果,有氣節。漢王諒出鎮并州,毓以妃注兄為王府主簿。從趙仲卿北征突厥,以功授儀同三司。及高祖崩,煬帝即位,征諒入朝。諒納諮議王頍之謀,發兵作亂。毓苦諫不從,因謂弟懿曰:「吾匹馬歸朝,自得免禍。此乃身計,非為國也。今且偽從,以思後計。」

毓兄顯州刺史賢言於帝曰臣弟毓素懷志節必不從亂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請從軍與毓為表里諒不足圖也。帝以為然,許之。賢密遣家人齎敕書至毓所,與之計議。

諒出城,將往介州,令毓與總管屬硃濤留守。毓謂濤曰:「漢王構逆,敗不旋踵,吾豈坐受夷滅,孤負家國邪!當與卿出兵拒之。」濤驚曰:「王以大事相付,何得有是語!」因拂衣而去。毓追斬之。時諒司馬皇甫誕前以諫諒被囚,毓於是出誕,與之協計,及開府、盤石侯宿勤武,開府宇文永昌,儀同成端、長孫愷,車騎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顥等,閉城拒諒。部分未定,有人告諒,諒襲擊之。毓見諒至,紿其眾曰:「此賊軍也。」諒攻城南門,毓時遣稽胡守堞,稽胡不識諒,射之,箭下如雨。諒復至西門,守兵皆并州人,素識諒,即開門納之。毓遂見害,時年二十八。

及諒平,煬帝下詔曰:「褒顯名節,有國通規,加等飾終,抑推令典。毓深識大義,不顧姻親,出於萬死,首建奇策。去逆歸順,殉義亡身,追加榮命,宜優恆禮。可贈大將軍,封正義縣公,賜帛二千匹,諡曰愍。子願師嗣,尋拜儀同三司。大業初,行新令,五等並除。未幾,帝復下詔曰:「故大將軍、正義愍公毓,臨節能固,捐生殉國,成為令典,沒世不忘。象賢無墜,德隆必祀,改封雍丘愍侯。」 (選自《隋書》,有刪節) 【注】此處的妃指豆盧毓的妹妹,是漢王楊諒的王妃。

譯文

豆盧毓字道生,少年時英勇果敢,很有氣概節操。漢王楊諒出京鎮守并州,豆盧毓憑藉王妃的哥哥的身份擔任王府主簿。跟從趙仲御向北征討突厥,因為軍功拜任儀同三司。等到高祖隋文帝駕崩,隋煬帝即位,徵召楊諒入朝。楊諒採納諮議王頍的計謀,發動軍隊叛亂。豆盧毓苦苦勸諫,楊諒沒聽從,豆盧毓於是對弟弟豆盧懿說:「(如果)我單人匹馬回歸朝廷,自然能夠免除禍患。(但)這只是為我自己打算,不是為了國家。現在暫且假意順從,來考慮以後的計策。」

豆盧毓的哥哥顯州刺史豆盧賢對隋煬帝說:「我的弟弟豆盧毓向來胸懷忠正的志向和節操,一定不會隨從叛亂,只是迫於叛軍氣焰,不能施展本志。請讓我從軍,與豆盧毓裡應外合,楊諒不足為慮。」隋煬帝認為他說得對,答應了他。豆盧賢秘密派遣家人帶着隋煬帝的詔令到了豆盧毓的住所,與豆盧毓計劃商議。

楊諒出城,將要前往介州,命令豆盧毓和總管部屬朱濤留下守城。豆盧毓對朱濤說:「漢王楊諒謀劃造反,失敗是很快的事情,我們怎麼能坐等被殺,辜負國家(家和國)呢?我應當與您一起出兵阻止他。」朱濤驚訝地說:「漢王把大事託付給我們,怎麼能說這樣的話呢?」於是氣惱而去,豆盧毓追上並殺死了他。當時楊諒的司馬皇甫誕以前因為勸諫楊諒被囚禁,豆盧毓在這時放出皇甫誕,和他共同計議,會同開府將軍石侯宿勤武、車騎將軍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顥等,關閉城門,拒絕楊諒入城。部署分派尚未完成,有人告知了楊諒,楊諒奔襲攻打豆盧毓。豆盧毓見楊諒的軍隊來攻打,便欺騙那些士兵說:「這是盜賊的軍隊。」楊諒攻打南門,豆盧毓當時派遣稽胡防守城牆垛口,稽胡不認識楊諒,便放箭射他,射出的箭像雨點一樣密集。楊諒再來到西門,守門士兵都是并州人,向來認識楊諒,就打開城門放他進來。豆盧毓於是被殺害,當時二十八歲。

等到楊諒叛亂被平定,隋煬帝頒布詔書說:「表彰名節之士,是國家的規矩,存者晉級,死者追贈,法律已有規定。豆盧毓深明大義,不顧姻親關係,出入於險惡環境,倡建奇謀。脫離叛逆,歸順朝廷,為正義而死,追加光榮名號,應當高於一般規格,可以追贈大將軍,封正義縣公。」賜帛兩千匹,諡號為愍。兒子豆盧願師繼嗣,不久拜任儀同三司。大業初年,頒行新法令,廢除五等爵位。不久,皇帝又下詔書道:「已故大將軍、正義愍公豆盧毓,在關鍵時刻能堅決守志,捨生為國,成為國家楷模,永遠不能忘記。賢德不會絕嗣,德高必獲祭祀,改封雍丘愍侯。」[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