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隋書·瘐質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隋書·瘐質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原文

瘐質,字行修,少而明敏。八歲誦梁世祖《玄覽》等十賦,拜童子郎。開皇元年,除奉朝請,歷鄢陵令,遷隴州司馬。大業初,授太史令。

立言忠鯁,每有災異,必指事面陳。而煬帝性多忌刻,齊王諫亦被猜嫌。質子儉時為齊王屬,帝謂質曰:「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兒事齊王,何向背如此邪?」質曰:「臣事陛下,子事齊王,實是一心,不敢有二。」帝怒不解,由是出為合水令。 八年,帝親伐遼東,征詣行在所。至臨渝謁見,帝謂質曰:「朕承先旨,親事高麗,度其土地人民,才當我一郡,卿以為克不?」質對曰:「以臣管窺,伐之可克,切有愚見,不願陛下親行。」帝作色曰:「朕今總兵至此,豈可未見賊而自退也?」質又曰:「陛下若行,慮損軍威。臣猶願安駕住此,命驍將勇士指授規模,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事宜在速,緩必無功。」帝不悅曰:「汝既難行,可住此也。」及師還,授太史令。

九年,復征高麗,又問質曰:「今段復何如?」對曰:「臣實愚迷,猶執前見。陛下若親動萬乘,糜費實多。」帝怒曰:「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豈有成功也!」帝遂行。既而禮部尚書楊玄感據黎陽反,帝大懼,遽而西還,謂質曰:「卿前不許我行,當為此耳。今者玄感其成事乎?」質曰:「玄感地勢雖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勞苦,冀僥倖而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動,終必無成。」

十年,帝自西京將往東都,質諫曰:「比歲伐遼民實勞敝陛下宜鎮撫關內使百姓畢力歸農三五年間令四海少得豐實然後巡省於事為宜陛下思之」。帝不悅,質辭疾不從。帝聞之,怒,遣使馳傳,鎖質詣行在所。至東都,詔令下獄,竟死獄中。 (節選自《隋書·列傳·卷四十三》)

譯文

庾質,字行修,小時候就聰明、敏銳。八歲能背誦梁世祖的《玄覽》等十篇賦,被授予童子郎。在北周做官時任齊煬王的記室。開皇元年被任命為奉朝請,做過鄢陵縣令,後升為隴州司馬。大業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庾質語言耿直,每當有災變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發生的災變當面告訴皇上。而隋煬帝生性多猜忌而且待人苛刻,齊王楊諫也被懷疑。庾質的兒子庾儉當時是齊王的部屬,煬帝對庾質說:「你不能一心一意地侍奉我,而讓你的兒子侍奉齊王,為什麼要這樣三心二意呢?」庾質說:「我侍奉陛下,我兒子侍奉齊王,實際上是一個心愿,不敢有異心。」煬帝怒氣未消,因此讓他出京任合水縣令。

大業八年,煬帝親自率兵攻打遼東,庾質應徵到行宮去。到了臨渝,拜見皇上。皇上對庾質說:「我承奉先王旨意,親征高麗,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當於我的一個郡縣,你認為我能攻克它嗎?」庾質回答說:「依我之淺見,討伐高麗是可以取勝的。但我有一個愚蠢的看法,那就是不希望陛下親自出征。」煬帝變了臉色,說:「我現在已經領兵到此,難道可以不見賊人就自己回去嗎?」庾質又說:「陛下如果真要前去,我擔心會挫損軍威。我仍舊希望您駐紮在這裡,只命令勇猛的將領指揮軍隊,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地去攻打敵人就可以了。行動要迅速,慢了就沒有作用了。」煬帝不高興地說:「你既然認為這次行動困難,那你留在這裡好了。」等到軍隊回來後,授予他太史令之職。

大業九年,煬帝再次出征高麗,又問庾質:「這一次會怎樣呢?」庾質回答說:「我實在是愚昧而又執迷不悟,我還是堅持原來的觀點。陛下如果要親自出征,耗費的人力物力實在太大。」煬帝惱怒地說:「我親自出征尚且不能取勝,難道派別人去反而能成功嗎?」煬帝於是親征高麗。 不久,禮部尚書楊玄感憑藉黎陽反叛朝廷。煬帝驚恐萬分,馬上向西返回,對庾質說:「你上次不許我親自出征,想必就是這個緣故吧。那現在玄感可以成事嗎?」庾質說:「玄感所據之地,地勢雖好,道德威望卻不是一向就有的,只藉助於百姓的勞苦,希望僥倖成功。然而現在天下是一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動搖的,他最終一定不能成功。」

大業十年,煬帝從西京往東都去,庾質進諫:「連年征戰遼東,人民實在勞苦疲敝。陛下應該鎮守關內,安撫百姓,使他們能全力耕作。三五年內,使天下人民稍稍富足,然後再下去巡省視察,這樣做對治國有利,望陛下三思。」煬帝不高興,庾質託病不隨皇上去東都,煬帝聽說後,很憤怒,派人驅車傳令,把庾質拘押到行宮。庾質被押到東都後,皇上下詔將他投進監獄,後來竟然死在獄中。[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