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隋書·列女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隋書·列女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原文

譙國夫人者,高涼洗氏之女也。世為南越首領,跨據山洞,部落十餘萬家。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每勸親族為善,由是信義結於本鄉。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洞。

梁大同初,羅州刺史馮融聞夫人有志行,為其子高涼太守寶娉以為妻。融本北燕苗裔三世為守牧他鄉羈旅號令不行至是夫人誡約本宗使從民禮每共寶參決辭訟,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

夫人總兵與長城侯陳霸先會於瀚石。還謂寶曰「陳都督大可畏,極得眾心。我觀此人必能平賊,君宜厚資之。」及寶卒,嶺表大亂,夫人懷集百越,數州晏然。至陳永定二年,其子仆年九歲,遺帥諸首領朝于丹陽,起家拜陽春郡守。後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仆至高安,誘與為亂。仆遣使歸告夫人,夫人曰:「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輒負國家。」遂發兵拒境,帥百越酋長迎章昭達。內外逼之,紇徒潰散。仆以夫人之功,封信都侯。

後遇陳國亡,嶺南未有所附,數郡共奉夫人,號為聖母,保境安民。高祖遣總管韋洗安撫嶺外,陳將徐璒以南康拒守。洗至嶺下,逡巡不敢進。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獻於陳主,至此,晉王廣遣陳後主遺夫人書:諭以國亡,令其歸化,並以犀杖及兵符為信。夫人見杖,驗知陳亡,集首領數千,盡日慟哭。遣其孫魂帥眾迎洗,入至廣州,高祖追贈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夫人為譙國夫人。皇后以首飾及宴服一襲賜之,夫人並盛於金篋,並梁、陳賜物各藏於一庫。每歲時大會,皆陳於庭,以示子孫,曰:「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賜物具存,此忠孝之報也,願汝皆思念之。 《隋書·列女傳

譯文

譙國夫人,是高涼冼氏的女兒。(冼家)世代都擔任南越的首領,各部落跨據山洞居住,多達十餘萬家。夫人幼年時就賢德聰明,多謀略,出嫁前在父母家時,就能安撫部眾,能夠行軍用兵,鎮撫越族各部落。(她)經常勉勵親族做善事,因此憑信義在本鄉形成了凝聚力。(以至)海南、儋耳兩地歸附的部落多達千餘洞。

梁大同年間,羅州刺史馮融得知夫人有志向有品行,讓他的兒子高涼太守馮寶娶為妻子。馮融本是北燕後代,三代擔任守牧,在他鄉做官,號令推行不暢。至此,夫人告誡約束本族族人,使他們遵守公共禮制。常與馮寶一起參與決斷訴訟,部族頭領有犯法的,即使是自己親族,也決不放過寬縱。從此政令順暢有序,無人敢違。

夫人率領部隊與長城侯陳霸先在贛石會師。回來後對馮寶說:「陳都督很可敬畏,很得人心。我看這人一定能平定亂賊,你應當大力資助他。」等到馮寶去世後,嶺南大亂,夫人團結百越各部落,幾個州都平安無事。到了南朝陳永定二年,她的兒子馮仆九歲時,(她就)派馮仆率領各部首領到丹陽朝拜皇帝,(馮仆)開始被授予陽春郡守。後來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把馮仆叫到高安,引誘(馮仆)跟他一起作亂,馮仆派使者回去稟告夫人,夫人說:「我為人忠貞,經歷現在兩個朝代,不能因為顧惜你就辜負國家。」於是發兵到邊境拒敵,率領南越各部的酋長與陳將章昭達配合,內外相逼,歐陽紇的軍隊潰敗了。馮仆因夫人的功勞被封為信都侯。

後來又遇到南朝陳亡國,嶺南沒有所依附的,幾個郡共同尊奉夫人,號稱聖母,保境安民。隋文帝派總管韋洸安撫嶺外,韋洸到了南嶺腳下,逡巡不敢向前進。當初,夫人把扶南國產的犀杖獻給了陳後主(陳叔寶),到這時候,晉王楊廣讓陳後主寫信給夫人,把陳亡國的消息告訴夫人,首領幾千人,終日慟哭。夫人派她的孫子馮魂率領眾人前去迎接韋洸進入廣州,嶺南全都平定了。隋文帝追贈馮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封夫人為譙國夫人。皇后把首飾及一套日常閒居時穿的衣服賜給她,夫人把這些都放在金箱裡,連同南朝梁、陳所賞賜的東西,都各藏在一個庫里。每年部族大會時,(夫人把賜物)都陳列在庭院,讓子孫看,(對他們)說:「你們應該竭盡誠心歸順天子。我侍奉三個朝代的君主,只有一顆赤心。如今朝廷賞賜的東西都保存在這裡,這是對我竭盡忠心的回報!希望你們都能念念不忘。」[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