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陶岔渠位於中國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是丹江口水庫的副壩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標誌性建築。中線工程完工後,陶岔渠首將成為向中國北方京津冀等地區送水的「水龍頭」[1]

目錄

概況

渠首閘海拔高度162米,寬100餘米,渠首閘以下為總乾渠,全長8.9公里。渠首閘壩頂高程176.6米,軸線長265米。引水閘底部高程140米,分3孔,孔口尺寸寬7米,高6.5米,設計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可達420立方米/秒。中央投資6219萬元人民幣,地方自籌資金7345萬元人民幣。

歷史

建設背景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市舉行的擴大會議上,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提出:「打開通天河、白龍江與洮河,借長江濟黃(黃河),丹江口引漢(漢水)濟黃,引黃濟衛(衛河),同北京連起來」,會議決定修建丹江口大壩[2]。同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文:「遠景南水北調,中期引漢濟黃、濟淮(淮河),近期引丹灌溉至(鄧州)刁河以南」,在這樣的背景下,陶岔渠首的建設被提上議程。

前期準備

丹江口大壩主體工程於1967年建成之後,水利電力部要求儘快建設引水總乾渠和渠首閘門,並委託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豫鄂兩省唐白河灌區內的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進行渠首及總乾渠南陽段選點選線的勘查工作,此後,由河南省水利廳3人、南陽地區水利局1人和鄧縣2名水利負責人組成的6人小組於1967年6月至7月開展勘查工作,並於7月底形成查勘紀要。鄧縣革命委員會於1968年12月開始做施工準備,分別修建從九重鄉和彭橋鄉到陶岔村的兩條公路,開展三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和場地平整)工作,並在工地搭建工棚為工程建設做準備。

開工建設

開工典禮於1969年1月26日在當時的鄧縣九重鄉(今淅川縣九重鎮,當時九重鄉屬鄧縣管轄)陶岔村石盤崗舉行,先後共動員南陽地區10萬餘人參與工程建設,歷時5年零8個月,1974年8月,深49米、底部寬150米、上部寬500餘米、總長度達10餘公里的引丹總乾渠完工,高6.7米、寬100餘米、高140米的渠首水閘落成,共挖出土方、石塊及混凝土澆築方6700萬立方米。若將整個工程的土石量砌成寬、高各1米的小壩,可沿赤道繞地球轉1周半。因施工條件簡單,環境艱苦,有2880名群眾在工地上受傷致殘,有141人犧牲,工程完工之後,同年8月16日開閘放

視頻

陶岔渠 相關視頻

《渠首故事》—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工程紀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