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秦嶺中段南坡,南距漢中市158公里,北離西安市215公里。是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8586公頃。保護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980-2904米。區內有高等植物1580種,野生動物265種。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扭角羚金絲猴4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33種,有「天然動植物基因庫」之稱[1]

歷史沿革

據歷史記載,早在漢魏時期,歷史上著名的駱谷道從佛坪保護區黃桶梁一帶穿行而過,魏蜀相爭多次用兵都經過此道。唐武德七年,復開駱谷道,成為長安與漢中、成都連接的交通樞鈕。唐代皇帝李适、李儇為躲避戰亂,經此道去漢中。盛唐時,在保護區緊鄰的華陽鎮設縣,人口5000戶,10000餘人。《佛坪廳志》記載,宋代「在治東椒溪河,考宋代名宦張中庸、公牧澤。明敏廉惠,歿葬於此」,「明正德十五年,椒溪河獲一白鹿,項懸銅處處牌,上有鐫刻,皆漫滅,唯唐字可辨」。在宋、明時期這一地區仍有人類活動。但當時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未對森林進行大規模開發,森林中棲居着大量的珍禽異獸。《漢中府志》記載的動物:「鳥獸有、豹、豺、狼......似熊小,毛淺,有光澤,能食蛇,食銅鐵」,即是如今的大熊貓。

1825年(清道光五年),在現今周至縣老縣城設佛坪廳。由於移民、避難等原因,佛坪地區人口劇增,最多時全縣達8萬餘人,保護區內有3千多戶,1萬餘人。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2600米之間的大古坪、三官廟、岳壩、大坪、草坪、黃桶梁等地,從事開荒種地,種植嬰粟等生產活動。對森林資源造成很大破壞,使原生型森林類型演變為次生型森林類型。光緒26年,「秦嶺山區,陰雨為患,洋芋腐爛,包穀無收」,境內大批居民相繼離去,到1949年前夕,這一帶僅有數百人。

1949年以後,區內群眾安居樂業,人口穩定。在1958-1959年期間,西北大學實習隊曾多次在寧陝、佛坪縣發現大熊貓在雪地上留下的腳印、窩跡和取食竹子的痕跡,並採集到了糞便。

1959年陝西省農林廳組織農林牧工作大隊調查了秦嶺中段南坡的野生動物,發現在洋縣東北部有大熊貓出沒。

1962年北京師範大學實習隊在佛坪縣今保護區境內的三官廟、岳壩地區收集到大熊貓皮及一些不完整的頭骨標本。

1963-1964年原陝西省生物資源考察隊在洋縣茅坪也得到了大熊貓皮,並證實太白縣有大熊貓分布。

1964年鄭光美正式報道了大熊貓在秦嶺的分布。

1973年張紀叔等在今保護區境內的龍潭子、三官廟、大古坪、大城壕、小南坪等地收集大熊貓皮8張、頭骨2具,進一步證實了秦嶺是中國另一個大熊貓集中分布區。

1974年史東仇等進行大熊貓生態學調查時再次獲得標本。同年,原陝西省生物資源考察隊對佛坪、洋縣、周至、寧陝、太白5縣的大熊貓、 羚牛和金絲猴的數量進行了調查,進一步確定佛坪是秦嶺大熊貓分布的中心地區,建議在佛坪建立保護區。

1976年陝西省革命委員會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建立佛坪自然保護區的請示報告》。

1978年12月國務院以「國發(1979)256號」文件批准建立佛坪自然保護區並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區,隸屬於林業部領導,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佛坪自然保護區管理局」[2]

經約一年籌備,1980年1月1日正式成立。

1988年按林業部通知更名為「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受國家林業局和陝西省林業廳雙重領導。

視頻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陝西佛坪自然保護區宣傳片
佛坪保護區巡護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