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柏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柏峰
出生 1980年
湖北咸寧
國籍 中國
職業 法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知名於 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知名作品鄉村司法
鄉村江湖:兩湖平原"混混"研究
傳媒監督的法治

「陳柏峰[1] 畢業院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咸寧人,法學博士,漢族,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法理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法律社會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法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學士(2002.6)、法學碩士(2005.6),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博士(2008.6),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後(2012.6-2016.12),香港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2011.6-7),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2012.9-2013.9)。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2016)、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2)、湖北省青年英才開發計劃(2014);獲第八屆全國十大中青年法學家提名獎(2017)、第四屆湖北省十大中青年法學家(2014)等稱號;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12)、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3)、董必武青年法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3)、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7)、三等獎(2011)。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法律社會學、農村社會學。主講法理學、法律社會學、法律與鄉村治理、電影中的法律等課程。

人物經歷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學士(2002.6)、法學碩士(2005.6),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博士(2008.6),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後(2012.6-2016.12),香港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2011.6-7),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2012.9-2013.9)。

在我校歷任助教(2005)、講師(2007)、副教授(2009)、教授(2012)、文瀾青年學者(2013)、基層法治研究所所長(2014)、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2016)。 2012中國青年領袖候選人:學者陳柏峰[2]

主講課程

主講法理學、法律社會學、法律與鄉村治理、電影中的法律等課程。

社會任職

中國法理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法律社會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法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法律社會學、農村社會學。

主要貢獻

出版學術專著《傳媒監督的法治》《鄉村江湖》《鄉村司法》《暴力與秩序》《農民生活及其價值世界》等5部,在《法學研究》《社會學研究》《政治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等雜誌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CSSCI收錄80多篇,SSCI收錄1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20多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16)、重點項目(2015)、青年項目(2009)各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年度項目(2009)、後期資助項目(2014)各1項,其它省部級項目4項,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基礎性研究資助(2012)。 2017年東吳·龍圖法學青年講壇系列第十一講:陳柏峰教授談當代中國民間地權結構的秩序[3]

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18)、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2016)、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2)、湖北省青年英才開發計劃(2014);獲第八屆全國十大中青年法學家提名獎(2017)、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17)、第四屆湖北省十大中青年法學家(2014)等稱號;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12)、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3)、中國法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8)、董必武青年法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3)、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7)、三等獎(2011)。

獲獎記錄

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18)、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2016)、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2)、湖北省青年英才開發計劃(2014);獲第八屆全國十大中青年法學家提名獎(2017)、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17)、第四屆湖北省十大中青年法學家(2014)等稱號;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12)、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3)、中國法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8)、董必武青年法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3)、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7)、三等獎(2011[4])。

陳柏峰:堅持「兩條腿」做學問

2017年3月11日上午,法學院陳柏峰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法治保障研究》開題報告會在文泓樓四樓會議室舉行。校黨委副書記齊文遠教授在致辭中不吝讚賞:「陳柏峰教授學術非常出色,是法學界的後起之秀!」——陳柏峰聽後臉微微紅了,這位出生於1980年的年輕學者,在前輩面前還是像個孩子一樣害羞、青澀。

但在隨後的開題報告中,面對幾乎都是「前輩」的評審專家,陳柏峰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中氣十足,侃侃而談。

這種自信和底氣,來自陳柏峰「兩條腿」做學問的堅持:教學期間,和學生一起閱讀經典著作,組織讀書會,交流讀書心得;寒暑假期間,帶學生到農村、鄉鎮和城市基層做社會調研,白天調查晚上討論,在實踐場景中論辯學術觀點。持之以恆的閱讀積澱和伏身基層的觀察實踐讓他練就了深度的思考能力和獨立的批判能力。

讀書是基礎

陳柏峰在2015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曾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題致辭,明確表達:「讀書是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基礎。」在他看來,大量的閱讀才能培養較好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是勝任工作的前提,更是「有思想、會獨立思考」的充分條件。

自2007年起,陳柏峰就開始組織一個月一次的讀書會,每次3到4個小時。讀書會沒有門檻限制,本科生、碩士生都可以參加,主要匯報自己近期讀了什麼書,最大的感觸是什麼。陳柏峰主要聽,也會進行點評。讀書會採取自然淘汰的規則,一直維持着20到30人的規模。

他對自己的研究生更是嚴格,要求他們「每個月至少精讀5本專業書籍」,並且每隔一段時間要主動向自己匯報讀書的情況。對於完不成任務的學生,陳柏峰一反「娃娃臉」的親和,會批評得「很難聽」。

學生之所以「服氣」,是因為陳柏峰對自己讀書的要求更嚴格。2014年他接受《武漢晚報》採訪的時候,以「書霸博導」的身份坦承:一個月至少要讀10多本理論書籍,差不多都是精讀。他說,「老師只有站在山頂上,才可以看得清山下東南西北的路,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

調研是切入點

因為《鄉村江湖:兩湖平原混混研究》等代表性著作以及每年不少於兩個月的農村調研,陳柏峰一度被貼上「研究農村問題專家」的標籤。

陳柏峰對此並不辯解。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養,還需要「眼睛往下看」,看社會生活中的利害關係,關注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前途和命運。脫離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尤其是工農大眾,思考和批判一定是膚淺無力、無病呻吟、自娛自樂的。

「農村調研是做學問的切入點,要讓學生在調研中洞悉人際關係。」他打了個比方:如果讓學生直接去法院訪談法官,可能一句外行話就被拒之門外,而中國的農民對知識分子有着本能的尊重,調研更容易進行,也會讓研究更「接地氣」。

一貫節儉的陳柏峰,看到妻子給兒子買一百多塊一本的童書,會有點心疼,但對社會調研,卻非常捨得。2016年暑假,他帶領20多位學生深入農村、鄉鎮和城市基層調研,花了七八萬元。

調研過程中,對學生的思路偏差,他會毫不客氣地糾正:「你這樣想是錯的,不要往這個方面考慮了!」甚至直接以「胡扯」予以否定。目前在四川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的劉磊,自本科三年級就開始跟着陳柏峰讀書、做調研。回憶起和陳老師同吃同住,甚至睡在一張床上做調研的場景,他直言,陳老師亦師亦友,對他影響極大,甚至可以說改變了他的人生。

家庭是後盾

作為老師,陳柏峰確實影響了一批勤學上進的學子、引導他們走上學術之路;作為父親,陳柏峰也會因為和其他家長在微信群里意見不合而較真;作為丈夫,陳柏峰也經常在朋友圈為妻子點讚,偶爾「秀秀恩愛」……但學術上更多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讓他花在家庭方面的時間少了許多。

一天下午,陳柏峰本來安排了去機場接人,臨時因妻子有事擔負起送兒子到畫畫班的任務。那天晚上,兒子用畫記錄了爸爸送他的場面,還用稚嫩的筆跡在旁邊備註:「我要上畫畫課了,爸爸song我去畫畫,我坐上了他的車。」陳柏峰說他看到兒子的畫,「感動得都快掉眼淚了。」

妻子也是學校的老師,卻因為照顧家庭而顯得有些「不務正業」。送孩子上興趣班等待的間隙,她會見縫插針練習幾個瑜伽動作;在陳柏峰出差不在學校的周末,她會騎着電動車帶孩子到華農走綠道;在和閨蜜談起育兒的話題時,她也會流露出對丈夫的些許抱怨……不過,兩個對物質要求簡單的人,經過磨合,相處得平靜幸福。受家庭的薰陶,兩個兒子都非常熱愛讀書。陳柏峰新裝修的家裡,客廳沒有電視機,而是打造了一整面牆的書架:「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家人捧着各自的書安靜閱讀的場面,想想都覺得歲月靜好。

榮譽更是鞭策

2016年、2017年對陳柏峰來說,好事扎堆似地湧來。先是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法治保障研究》中標,又獲聘為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不久前又獲評第八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

儘管做人低調,但這位80後學者的學術簡歷相當耀眼:在《法學研究》《社會學研究》《政治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等CSSCI期刊收錄80多篇,SSCI期刊1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20多篇。出版《鄉村江湖:兩湖平原混混研究》《鄉村司法》《傳媒監督的法治》等5部專著。論著被CSSCI期刊引用400多次,被中國期刊網引用1600多次。

法學院院長徐滌宇教授多次肯定陳柏峰的學術成就:「在法學界,雖然他發文章不是最多的,但絕對是同齡學者中論著被引用最多的。」

陳柏峰坦言:「做學問,職稱和榮譽都是副產品。」現實情況是,榮譽越多,他越來越忙,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內心有說不出的焦慮與不安。當初去參評中國十大中青年法學家,他一直在猶豫,就是覺得自己還不夠格。

諸多榮譽加身後,他迫切想在法學三大刊(《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發更多的文章,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每寫完一篇好文章,我就在考慮:下一個點子在哪裡?」——每個人都有思想惰性,他卻享受着克服惰性後,完成佳作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陳柏峰教授應邀來校作講座

2018年4月13日上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陳柏峰教授應邀在匯賢樓作題為「法律社會學研究方法與心得體會」講座。社會發展學院以及兄弟學院師生參加此次講座。講座由社會發展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法律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易益典教授主持。

陳柏峰教授分享了他多年來從事法律社會學研究的心得體會,在談到鄉村治理研究時,他特別強調了深入基層進行田野調查的重要性。面對在場學子,他也介紹了讀書的方法和技巧,尤其強調,讀書不要拘泥於某一學科,而要不斷擴充知識面,從多學科中去汲取學術研究的營養。在陳柏峰教授分享完他的求學經歷和治學經驗之後,在場師生紛紛踴躍地提出問題和展開交流,氣氛熱烈而融洽。

易益典教授在總結髮言中指出,這是一次很有實效的學術交流會,在法律社會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陳柏峰教授以其精彩的發言證明了社會學與法學兩個學科不僅可以相互借鑑、相互學習,還能通過交叉互補催生出很多有新意、有深度的學術研究。他表示,以後還將多舉行類似的活動,將法律社會學學科的發展推向深入。(社會發展學院)


參考資料

  1. 個人簡歷網
  2. 學者陳柏峰,騰訊, 2012-04-28
  3. 陳柏峰教授談當代中國民間地權結構的秩序,王建法學院, 2017-12-18
  4. 陳柏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引用日期201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