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樂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樂素

陳樂素(1902年-1990年)著名歷史學家,是我國著名教育家、歷史學家陳垣的長子[1]廣東省新會縣(今為江門市新會區)棠下鎮石頭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人。原名博。少年時在廣州聖心書院、嶺南小學讀書,後隨家遷居北京。中學畢業後於1918年赴日留學,在明治大學讀政治經濟科,對某些日本學者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為軍國主義服務有所警惕。1923年歸國,在廣州南武等小學任教。1926年大革命期間,投筆從戎,參加北伐軍任宣傳員。1928年返上海,開始研究歷史,在其主編的《日本研究》雜誌上,發表研究古代中日交往史的《魏志倭人傳研究》,受到史界好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改為研究宋史,發表了《三朝北盟會編考》和《徐夢莘考》,「以古喻今」,隱含對當局不抵抗政策的譴責。1935年被教育部派往日本考察。

以「淹貫群書,治學嚴謹」著稱

由於出身書香門第,父親陳垣享譽學界、教育界,陳樂素從小耳渲目染,也得以與不少名家大師有過接觸。平民教育家黃炎培先生稱讚陳樂素「好學深思」。胡適先生也稱讚他:「家學淵源,長於目錄、版本、校勘之學,了不起!」

宋史研究的繼往開來者

1942年張蔭麟病逝後,陳樂素被陳寅恪先生推薦到浙江大學擔任教授。此後他在浙大任職長達12年之久。陳樂素先生延續了張蔭麟先生治宋史的傳統,繼續開設宋史課程,在浙大招收了幾批研讀宋史的研究生,包括徐規宋日希程光裕等前輩宋史學者,使浙大的宋史研究不斷發展壯大[2]

張家駒是論著最多的歷史學家。他在20世紀30年代就讀於燕京大學時就開始發表論文。「文革」前的17年間,宋史研究的論著,以張家駒所著最多,成就頗大。在研究宋代科技史與人物、宋代社會、宋代政治史方面均有貢獻,堪稱一代名家。

南方日報:如何看待陳樂素在20世紀中國宋史學研究的地位和成就?似乎史學界但凡評選宋史研究的領軍人物,都不會漏掉陳樂素先生。

張其凡:陳樂素是20世紀中國宋史學的奠基者與開拓者之一。20世紀80年代時,宋史學界將北京大學鄧廣銘與杭州大學陳樂素並稱為「北鄧南陳」,成為大陸宋史學界的兩大領袖人物。

1980年,中國宋史研究會成立,秘書處設在上海師大,該校程應鏐先生出任宋史研究會秘書長,與鄧廣銘、陳樂素一起被稱為「宋史學界三巨頭」,主導着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陸宋史學界。

還有宋史學界「五朵金花」。我們一般這樣認為,最早宋史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5個人,從年紀來講,最長是四川大學蒙文通先生,第二是金毓黻先生,第三是陳樂素先生,然後就是張蔭麟先生,鄧廣銘先生。

社會評價

陳樂素治學嚴謹,對人誨而不倦,對己勤學不息。家有藏書萬卷,仍常往圖書館閱書。以德才兼備,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和先進工作者。他還關心家鄉修志,被聘為新會縣誌編纂委員會顧問,多次回縣指導修志。著作有《求是集》(一、二集)等。

個人著作

著作有《求是集》(一、二集)、《宋史藝文志考證》、《宋元文史研究》、《援庵史學論著選》等。



參考資料

  1. 陳樂素:中國宋史研究的繼往開來者. 2013-05-31. 陳鳳台歷史文化研究會
  2. 歷史學家陳樂素、陳智超父子與廣州灣. 2019-09-12. 湛江雲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