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馬加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馬加龍是一種恐龍。阿馬加龍是一種很奇怪的蜥腳類恐龍,他背上有兩排鬃毛狀的長棘,它的用途還是不得而知。 從中生代侏羅紀到白堊紀,在南半球曾有一塊超大陸「岡瓦納」。在代表岡瓦納的恐龍中,有一種在脖子後方有兩列長棘刺的蜥腳類。這就是阿馬加龍。阿馬加龍是叉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與下白堊紀的南美洲。它是小型的蜥腳下目恐龍,約有10米長。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有着長及扁的頭顱骨及長頸,與其親屬叉龍相似。但是,在它的頸背有一對平行的棘,比其他蜥腳下目恐龍為高,這可能是用作支撐皮質帆狀物。

恐龍是中生代時期[1](2.3億年前)的一類爬行動物,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恐龍骨架因為其體型極其巨大或小巧、構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恐龍開始被世人所知[2]

阿馬加龍生活在南美洲,身長約10米,頭部長而扁,頸部較長,身上最奇特的地方是從頸部到背部的脊骨上長有像鬃毛一樣的神經棘,使其看上去像一隻巨大的豪豬。不過,這些神經棘很細軟,可能沒有防禦敵人的功能。它是草食性恐龍,用四肢行走,喜歡一邊走,一邊吃樹葉 。 阿馬加龍是一種長相奇特的蜥腳類恐龍,這種恐龍的頭顱骨長而扁,脖子的長度幾乎是身軀長度的1.3倍,但是與其他蜥腳類恐龍相比,它的脖子算是短的。阿馬加龍的尾巴很長,可以在行走時保持身體平衡 。

分布範圍

阿馬加龍是於1991年由阿根廷古生物學家利安納度·薩爾加多(Leonardo Salgado) 及約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所命名,因為它的化石是在阿根廷內烏肯省的La Amarga峽谷被發現。La Amarga亦是一個附近村莊及發現化石的地層的名字。阿馬加龍的名字是由西班牙語的「苦味」而來。這個屬下有一個種,學名是「A. cazaui」,是為紀念發現化石位置的Luis Cazau博士,他是一間石油公司的地質學家發現化石的位置是在La Amarga地層的底部,估計是在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至阿普第階早期,距今約130-120百萬年前。

形態特徵

阿馬加龍是一種很奇怪的蜥腳類恐龍,它背上有兩排鬃毛狀的長棘,有人推測它的用途是為了迷惑食肉恐龍,使它們認為阿馬加龍很大,不適合捕殺。 從中生代侏羅紀到白堊紀,在南半球曾有一塊超大陸「岡瓦納」。在代表岡瓦納的恐龍中,有一種在脖子後方有兩列長棘刺的蜥腳類。這就是阿馬加龍。

蜥腳類屬於四腳行走的植食恐龍中的一類。它們體形巨大,全長有超過30米的。蜥腳類一般以長脖子和長尾巴為特徵。考古人員曾發現脖子長度竟達軀幹長度4倍的化石。不過,包括阿馬加龍在內的叉龍類的脖子長度卻約為軀幹的1.3倍。與其他蜥腳類相比,脖子算是短的。

作為阿馬加龍最大特徵的是名叫「神經棘」的兩列棘刺,從頭部到背部的背骨中長出。由於棘刺細而易損,看來不宜用於防禦。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各神經棘之間有皮膜的「帆」。「帆」中有血管通過。「帆」有可能是對着太陽來加熱血液,也可能對着風來釋放熱量,也有人推測它的用途是為了迷惑食肉恐龍,使它們認為阿馬加龍很大,不適合捕殺。 不過,在蜥腳類中,有比阿馬加龍大很多的恐龍。大家知道,動物的軀體越大,積存在體內的熱量就越難散發,因此,越是巨大的動物,體內的熱量就越充沛。但在巨大的蜥腳類身上,卻沒有發現「帆」的痕跡。因此,有人認為,蜥腳類中屬於小型的阿馬加龍並無擁有起調節體溫作用的「帆」的必然性。「帆」既有可能是區別同夥與其他種的標記,也有可能是雌雄差別的標記。


視頻

阿馬加龍 相關視頻

恐龍是怎樣演化的
中國專家發現白堊紀之後的恐龍化石,恐龍有可能是在南方滅絕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