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賴山裂瞼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賴山裂瞼蜥
圖片來自reptarium

阿賴山裂瞼蜥學名Asymblepharus alaicus)為石龍子科裂瞼蜥屬爬行動物[1]

分布於吉爾吉斯斯坦烏孜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以及中國大陸新疆等地,常棲息於向陽的草坡。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帕米爾、阿賴山山麓。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頭體長可達65mm,上睫鱗不連續(前上睫鱗1—3枚,以2枚居多),由增大的3—5枚鱗片構成發達的上眼瞼「遮陽板」介於其間;環體中段一周有鱗片24—30行;體背有4縱行。 形態 依據VK Eremtschenko與NN Szczerbak (1986)對我國,吉爾吉斯斯坦,烏孜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共551號標本的描述。

頭體長雄性40.5—52.0(平均46.0±0.20)mm,雌性40—64.8(平均51.9±0.27)mm;尾長雄性46.0-61.2(平均54.0±0.55)mm,雌性46.0—70.5(平均55.72± 0.45) mm。

吻鱗以短的鱗溝與額鼻鱗相切;眶上鱗3枚(極少為1或2枚,僅占0.55%),其中2枚內切額鱗外切上眼瞼「遮陽板」;額頂鱗2枚;頂間鱗1枚,其大小與一枚額頂鱗相當或略小;頂鱗1對在頂間鱗之後以短的鱗溝彼此相切;前顳鱗2枚(0.5%為3枚);耳孔前緣有1—5(通常為3—4)枚鋸齒狀小鱗。

頸部一周有鱗片雄性26—32(平均28.67±0.11)枚,雌性26—33(平均28.45±0.07)枚;環體中段一周有鱗片雄性24—30(平均26.53±0.09)枚,雌性24—30(平均26.3±0.06)枚;腹鱗一縱行有鱗片雄性34—50(平均42.83±0.22)枚,雌性38—53(平均45.28±0.15)枚;第Ⅳ趾趾下瓣雄性15—21(平均17.81±0.10)個,雌性15—23(平均17.86±0.07)個;前面的上睫鱗1—3枚,以2枚為最多;上眼瞼「遮陽板」鱗片1—6枚,以3或4枚為主;眼正下方上唇鱗的前方有上唇鱗4(92%)或5枚。

前額鱗1對,其與額鱗及額鼻鱗的關係為:被額鱗前角楔人其間的占65%,彼此僅以一點相切的占13.7%,彼此相切甚多而將額鱗與額鼻鱗分開的占21.3 %。中央顳鱗有兩種類型:較小的圓形,上端游離者占70%,較大的梯形,後上方略圓,被頂鱗下緣壓住者占30%。鼻鱗有兩種類型:完整的占75.7%,有一半鱗溝的占24.3%。泄殖肛孔前方有2枚大鱗;尾下方被覆一列較寬的鱗片。

身體背面的基色棕黃帶有橄欖色、青銅色或淺綠色色調。背部斑紋有三種類型:A型——圓點斑,占被研究標本的16.0% , B型——橫斑,占60.5%, C——縱紋,占23.5%。自鼻孔經眼到體側有一條散有淺色小點的棕色寬帶紋,其上緣鑲以白色細線紋。身體腹面帶白色;尾部淺灰色或淡青色。

成年雄性於3月末到9月軀尾腹面呈鮮明橘紅色或磚紅色;成年雌性則呈白色或淡玫瑰色調。此外,有17.5%的雌性身體腹面具有與雄性相似的色調。年幼個體背面色斑與成體類似,但腹面帶白色,而尾部(特別是當年的幼體)呈灰天青色、淡藍色或藍褐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