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利僧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利僧派

圖片來自easyatm

阿利僧派,或稱阿利教(Ari),是緬甸蒲甘王朝早期的信仰,宗教中心在蒲甘東南的沙摩底(Thamahti,或Samati),一說阿利僧派也曾分布於南詔大理

介紹

阿利僧派是緬甸本土崇拜、那伽崇拜、印度教佛教怛特羅密教的混合體。阿利僧派崇拜那伽龍、並祀佛陀沙克蒂(性力派)神祇。阿利僧派僧侶食肉、飲酒,並享有初夜權,信徒在婚前與其上師過夫妻生活。

「阿利」(Ari)這一名稱據考證來自雅利安(Aryan)或阿利耶(Arya,聖、尊)[1];也有觀點認為來自阿闍梨(Acarya),和雲南南詔大理時期的滇密同出一源。有學者認為,阿利僧派可能是7世紀時從印度吐蕃傳入的。

《教史》認為,阿利僧派是「偽僧」於「三摩提王」(Sammati-raja)時傳入緬甸。這位「三摩提王」似乎是古代開國君主,因為東南亞古代史十分缺乏,故尚無定論。

11世紀,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統一全緬,他自小厭惡阿利僧派的做派,在孟人高僧善阿羅漢的建議下,立即改宗上座部佛教,並通令全國信奉上座部佛教。阿利僧派從此式微。

參考文獻

  1. 淨海, 南傳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