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

《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

作品名稱: 《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

創作年代: 南唐

文學體裁:詞

作者:李煜

《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1]南唐李煜的作品。李煜,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李煜在政治上是一個昏君,在文學上卻是一個文學家,詩人。其主要成就在詩詞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如《長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後,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陣子》,《浪淘沙》等。 [2]

這是一首寫女子傷春閨怨的詞作。首句「東風吹水」形象生動,但新意不強,與李煜同時代稍早些的馮延巳就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名句;而「日銜山」則要好得多。雖然「日銜山」與「青山欲銜半邊日」意思相同,同樣都是擬人化的手法,但「山銜日」有日升之意,多用於形容山極高之勢;而「日銜山」則寓日落之意,有夕陽斜照,餘暉映山之感。這裡不僅點明了傍晚這一時間的概念,而且還暗從主人公細緻的觀察和感受中滲透出「閒」的味道。風吹水,日銜山,兩個動詞很精妙。將風過水皺,日墜山巔的情景描寫得十分細膩,形象。這本是每日都在發生的景象, 沒有什麼特別,女子卻觀察入微,並如此精準地表達出來,可見其「閒」。因為閒,所以連這每日可見的景色也會細膩入微地觀察,藉此打發時間。或許,她已經這樣觀察了一整個春天。落花滿地,酒意闌珊,這就是她每日生活的寫照。除了觀景,醉酒,她沒有別的事可做。因此這閒不是悠閒,而是空虛寂寞的「閒」。於是二句「春來常是閒」就有了更深的寓意。女主人公不僅「閒」,而且「常是閒」自然就是一個寄生的形象了。三、四兩句是女主人公無聊生活的具體化、形象化,「落花狼藉」不僅是春景,而且是女子的內心世界和生活現實的寫照,所以說她醉生夢死其實是不過分的。

下片寫傷春:女子春睡醒來,明知晚妝已殘,卻懶得裝扮,是因為愛人不在身邊,青春無人欣賞。開頭三字另一版本為「佩聲悄」,這是借物寫人,說明女子醉意未消、懶動腰肢,自然有慵倦之意。「晚妝殘,憑誰整翠鬟」更說明女子無意梳妝、不飾儀容,只因春心無人解,自傷無人知,寫出女子的傷春並非是為他人,而是為自己。結末兩句點明主旨,進一步渲染出女主人公感慨年華逝去,無奈空喚青春的情緒。春光是美好的,朱顏也是,但若無人欣賞,再美也是枉然,其美也就失去了意義。或者說,越是美好,就越是遺憾。春光與朱顏,是美麗的,也是易逝的。等到「一朝春盡紅顏老」之時,再來欣賞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所以她在獨自倚闌遠眺,等待着愛人歸來。

全詞由大處着眼,至小處落筆,喻象生動、自然,描寫細膩、真實,藝術技巧純熟。但是全詞哀愁太盛,有流於頹廢之嫌,格調是不高的。有人分析這首詞是李煜的中期作品,表現了作者面對強敵、前途未卜時的抑鬱頹喪心情,有一定道理。但是就此說這首詞中有對其弟李從善的不滿及責備,恐怕有些言過其旨。最好還是將其視為一首虛指較強的閨怨詞。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東風吹動春水,遠山連接着落日,春天來了長期都很無聊。落花一片狼藉,酒興也逐漸衰減,吹笙唱歌整日就像醉中夢裡一般。

春睡醒來,明明知道晚妝已零亂不整,但誰還會去整理梳妝?時光易逝,朱顏易老而無人欣賞,黃昏時候只能獨自倚靠着欄杆。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4]

李煜,南唐第三任國君,史稱李後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文及音律均有一定造詣,其中詞的成就最高。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以亡國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超過前期」。代表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相見歡》《烏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破陣子》等,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多哀婉淒涼,充滿憂傷氣質,主要抒發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裡重歸的情感,表達了對往事的無限眷戀。故有詞云:後主雖拙於治國,然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

李煜在中國詞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對後世影響甚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他還極力推廣了澄心堂紙,與與大周后一同修補了《霓裳羽衣曲》。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嘗盡辛酸,最後被宋太宗用藥毒害而死。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他臨終前絕命詞,據說這首詞中抒寫自己的悲恨和懷念故國,因而成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詞中吟詠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自己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的愁恨,追懷往事,懷念故國,表達了亡國之痛。

公元978年8月13日(農曆七夕),當李煜在其42歲生日那天與后妃們聚會,寫出膾炙人口的《虞美人》時,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賜毒酒毒死李煜,又虛情假意封李煜為吳王,以王禮厚葬於洛陽邙山。並請原南唐舊臣為李煜寫了墓志銘,自己也特詔輟朝三日,以示哀悼。[6]

視頻

【百家講壇】南唐後主李煜(十集全)

詞中之帝——南唐後主李煜

參考來源

  1. 《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賞析. 古詩文網
  2. 李煜. 古詩文網
  3. 《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詩詞正文. 古詩文網
  4. 李煜簡介.詩詞名句網
  5. 李煜 . 古詩文網
  6. 李煜簡介.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