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閭井的古老牛車(任篤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閭井的古老牛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閭井的古老牛車》中國當代作家任篤讓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閭井的古老牛車

閭井之美在秋季,在原野,在莊稼,在村莊,在炊煙。

而閭井的特色在道路,在路上行進中的原始古老牛車。

據有關資料表明,距今三千年前的商代,就發明了牛車。從漢代末年,牛車就成了一種主要的交通工具。《史記·貨殖列傳》:「通邑大都······其軺車百乘,牛車千兩。」《史記正義》:「軺音遙,《說文》云:軺,小車也。車一乘為一兩。」《漢書·食貨志》:「······而將相或乘牛車。」 牛車普及到民間,則成為大眾的好幫手。因牛力氣大,牛車車板寬,常用於運載笨重的貨物。目前北方農村有不少地方仍在使用。

我們當天早上從閭井鎮出來,一路行人不多,車輛稀少,第一個遇見的是一輛滿載莊稼的牛車。牛車滿載而歸,車夫滿臉幸福,行進在兩側滿是莊稼的原野大道上,那叫一個和諧,那叫一個豐收景象。

不足半小時,又遇見一輛大概是小夫妻帶着娃娃回娘家的改良過的膠皮車輪的牛車。車廂是用藤條柳條編織的。

這讓我一下子想起了小時候乘坐牛車的往事。

那是1958年春季,剛上小學,第一次見到木輪牛車,十分好奇。

其實此牛車是我們鄰村生產隊往地里拉糞的。我們村沒有這種牛車,所以沒見過。

此牛車是剛剛卸完糞,回程的。我們往學校走,正好順路。趕車的是一位婦女,挺善良的(後來認識了,其實就是我《石磨的記憶》里寫到的王智富家阿姨)。我們三個小學生都爬上車,坐得穩穩噹噹,說說笑笑,充分感受第一次坐車的樂趣,高興得不得了。而正在興頭上時,牛車轉彎了。村道狹窄,轉彎過急,右邊車輪斜着上了地邊埂子。車身嚴重傾斜,那兩個同學都比我大兩歲,一看不妙,蹭地跳下了車。而只有七歲的我,被嚇懵了,驚慌失措,不敢跳,下意識地兩手緊抓藤條車廂。說時遲那時快,牛車翻了,我被扣到車底下。天旋地轉,一陣疼痛。車夫阿姨急忙抱起我,拍打身上的泥土。仔細察看,別處未傷,左半邊臉有些擦傷。

當天的學是上不成了。我獨自跑四里地趕回家,母親正好在家。怎麼急救呢?母親是懂得些醫學常識的,打一個鮮雞蛋,用蛋清在傷處塗抹一層,並安慰我:不要緊的。不要用手摳,晚上再塗抹一層蛋清就好了。第二天,我又上學了。

六十五年過去,坐牛車的情景,尤其母親給我治療安慰的情景如在昨日,揮之不去。[1]

作者簡介

任篤讓,男,漢,會寧人,書香門第,教育世家,大學文化,副高職稱,現為隴南市文聯會員,甘肅省現代攝影學會會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