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閩南地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閩南地區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閩南地區指福建省東南部廈門、泉州、漳州、龍巖新羅區和漳平,方言通行閩南語,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等來劃分的。

莆田通行語言莆仙話源於閩南語系但現代已有較大差別,已經不能與其它地區的閩南語交流。龍巖市新羅區和漳平市雖行政區劃與閩西有較大關聯,但地理位置、血統、語言、文化、風俗都屬於閩南,並且在歷史上龍巖新羅區和漳平屬於漳州市。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廈門-泉州-漳州-龍巖新羅區和漳平。

基本內容

中文名:閩南地區

外文名:Hokkien、southern Fujian

下轄地區:廈門、泉州、漳州、龍巖新羅區和漳平

著名景點:鼓浪嶼、南普陀寺、開元寺、府文廟、南靖土樓、東山島、清淨寺

機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廈門翔安國際機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

方言:閩南語

面積:12715.65平方公里

行政區類別:城市群、地區

電話區號:0592、0595、0596、0597

地理位置:中國東南沿海、台灣海峽西岸

火車站:廈門站、廈門北站、泉州站、漳州站、龍巖站

車牌代碼:閩C、閩D、閩E、閩F

地區介紹

廈門、漳州、泉州、龍巖新羅區和漳平屬於閩南地區,通行閩南語(河洛語,即福建話)。

行政區劃

廈門市:思明區、湖裡區、同安區、集美區、海滄區、翔安區,轄6區。

泉州市:豐澤區、鯉城區、洛江區、泉港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金門縣(待統一),轄4區3市5縣。[1]

漳州市:薌城區、龍文區、龍海市、雲霄縣、漳浦縣、詔安縣、長泰縣、東山縣、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轄2區1市8縣。

龍巖市:新羅區、漳平市。

概述

中國沿海開放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金三角」、「遼東半島」(大連)、「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閩南金三角」即「閩南三角地區」,是中國沿海開放地區之一。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呈現出來的城市競爭格局,如今正在讓位於區域協作與競爭。閩南三角區只有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形成城市走廊產業的調整、分工與協作,才能提高三市的綜合競爭力。隨着閩南三角地區基礎設施的共享、產業互補的實現,這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必將大大增強,並在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強閩台經濟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閩南金三角它包括中國福建省東南南部沿海的廈門、泉州和漳州三個設區市及所轄縣區,閩南金三角方言以閩南語為主。廈漳泉三市人口約1400餘萬人,2013年廈漳泉三市財政收入1665億元,約占福建省48.28%;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757億美元,占全省總量的70%。

廈漳泉三市工業產業集群聚集,集約發展優勢凸顯。2010年,廈漳泉三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879億元,占全省總量的54%。服裝、計算機、電子器件、建材、石化是龍頭產業,已形成一批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台完備的現代產業集群,如廈門光電產業、廈門計算機及通信產業、廈門汽車及工程機械產業、漳州金屬及深加工、漳州石化產業、漳州農副產品加工產業、泉州石化產業、泉州紡織服裝產業、泉州體育用品產業等。

此名稱因此主要是用於經濟事務,閩南金三角因為獨特地理位置、語言環境和風俗習慣,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資,是大陸台商投資較密集的區域。

作為閩南金三角的著名旅遊中心城市廈門市,代表着閩南金三角最發達的旅遊資產,最整潔的旅遊環境,和最乾淨整潔的城市形象;

作為閩南金三角和福建經濟龍頭城市泉州市,帶領着閩南金三角民營經濟發展,也是聞名世界的東亞文化之都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作為福建的生態名城、全國現代農業基地漳州市保留較好的態底色外,在光伏玻璃及新材料產業、金屬及深加工產業等產業領域有較大優勢。

閩南地區正崛起三大特色經濟群落,成為福建乃至中國東部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之一,被海內外稱為「閩南金三角」。

地區方言

閩南指--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龍巖新羅區與漳平等大部分地區.,還可以加上大田縣部分和尤溪縣的小部分。漳州的南靖、平和、雲霄、詔安還有一些客家鎮、客家村,有幾十萬客家人。閩南語有很多音節是普通話里沒有的。所以無法用普通話的字來為閩南話注音,要學習閩南話就要學習閩南話的注音方法。這就像我們學習普通話要先學習漢語拼音一樣。閩南話的聲調在不同縣市區別很大。比較占優勢的是廈門話的聲調。台灣島上大部分人的閩南話的聲調也與廈門話一致。閩南話共有8個聲調,依次叫做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我們平時一般按這個順序,分別叫做第1聲、第2聲、第3聲、第4聲、第5聲、第6聲、第7聲、第8聲。唐代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來了7世紀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紀時,王潮兄弟又帶軍隊入閩驅趕黃巢軍隊,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古音。從以上的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了所謂的「閩南語」的基礎。主要分布在九龍江流域,含漳州、龍巖新羅區與漳平部分等地區。

特色產業鏈

2015年,廈漳泉將形成8條特色產業鏈、7個產值超千億、6個產值超500億產業集群以及35家年銷售額超百億元企業(集團)。

8條特色產業鏈條分別是廈門計算機及通信設備、廈門工程機械、廈門光電產業、泉州石化、泉州體育用品、泉州紡織服裝、漳州金屬及深加工、漳州古雷石化。

7個產值超千億產業集群(基地)是廈門光電產業集群、廈門計算機及通信產業集群、湄洲灣南岸石化產業基地、漳州古雷石化產業基地、漳州金屬及深加工產業基地、泉州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泉州體育用品產業集群。

6個產值500億-1000億元產業集群(基地),為漳州光伏玻璃及新材料產業基地、漳州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廈門汽車及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泉州機械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泉州休閒食品產業集群、泉州建陶及水暖器材產業集群。

而在35家年銷售額超百億元企業中,廈門13家、泉州14家、漳州8家。

閩南風俗

南音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話演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族古樂。又稱「南曲」、「南管」、「南樂」、「弦管」、「郎君樂」、「郎君唱」等,各地名稱不一。

晉唐、兩宋時期,幾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將中原音樂文化帶到閩南地區,並與閩南本土音樂融合而自成一格,至今保留着「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演唱形式。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盛行,南音也隨着華僑華人的足跡流傳到東南亞,遠達歐美。

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漢族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

高甲戲

高甲戲,發源於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福建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所以也稱為「宋江戲」。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歌仔戲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或歌崽戲,後者在台灣較流行),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漳州的傳統戲曲,故亦稱之為薌劇,後傳到台灣並得到進一步發揚。「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話表達就是「小歌」),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詞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成為早期閩南地區和台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

中秋博餅

中秋博餅是閩南地區特有的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遊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正月初三忌拜年

閩南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占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弔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閩南名人

歐陽詹(755年-800年),字行周,福建泉州市晉江潘湖歐厝人,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蔡清認為,沒有歐陽詹的影響,福建不可能有「海濱鄒魯」的稱謂。代表作品:《歐陽行周文集》8卷

蘇頌(1020年-1101年),北宋宰相,著名天文學家、藥物學家,先後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晚年入閣拜相。為官清廉,他創造的水運儀象台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鐘。

俞大猷(1503年~1580年),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

李贄(1527年一1602年),字宏甫,號卓晉,又號溫陵居士。泉州人,明末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

顏思齊(1589年——1625年),宇振泉,海澄縣人。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並精熟式藝。台灣開發史上,顏思齊最早率眾縱橫台灣海峽,招徠漳泉移民,對台灣進行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拓墾,因而被尊為「開台王」、「第一位開拓台灣的先鋒」。《台灣通史》為台灣歷史人物列傳,「以思齊為首」。

黃道周(1585年~1646年)明末學者、書畫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漢族,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人。天啟二年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抗清失敗,被俘殉國,諡忠烈。黃道周學問淵博,精天文歷數諸術,工書善畫,以文章風節高天下,為人嚴冷方剛,不諧流俗。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璣》、《太函經》、《續離騷》、《石齋集》等。

洪承疇(1593年~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贈少師,諡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洪承疇於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彙輯》及《經略紀要》24卷。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字業章,號蓮峰,漢族,福建同安縣(今屬廈門市)人。出身行伍,歷任嘉慶間參將、道光間總兵,鴉片戰爭爆發時任任福建水師提督,迎擊英艦,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與英艦力戰而死。

施琅(1621年-1697年),字尊侯,號琢公,泉州晉江衙口人,維護國家統一,收復台灣。

鄭成功(1624年-1662年),漢族,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石井鎮人。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鄭成功一生,抗清驅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祖國領土台灣的業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平定「三藩」、收復台灣,和治理河患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夙志澄清」》《「夾輔高風」》《「謨明弼諧」》,表彰其功。李光地生平著作豐富,主要有《周易通論》《榕村文集》《榕村別集》等。

陳化成(1776年-1842年),近代民族英雄,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同安區)人。官至江南水師提督。鴉片戰爭期間率部在吳淞口抗擊來犯的英國艦隊時犧牲。

馬約翰(1882年-1966年),福建廈門人。清華大學體育教授、柏林奧運會中國隊的領隊、中國體育事業的奠基人,曾任第九屆遠東運動會中國代表團總教練、第十一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田徑隊總教練。解放後曾任中華中國體育總會主席。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08月12日),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廈門市集美區)人,廈門大學、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均由陳嘉庚創辦。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生前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前身為集美學村各校)兩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台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台灣回歸!

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併在《語絲》上發表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係》。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04月22日),當代婦產科專家,福建廈門人。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教授,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婦聯副主席等職。

黃仲咸(1920年01月-2008年07月30日)福建泉州市南安碼頭鎮仙都村人。幼承堂訓,少懷鴻志,高小修業未滿,便離鄉背井南渡印尼謀生。黃仲咸身在異邦,情系故土。五十年代始,黃仲咸先生便熱心捐資家鄉公益事業,改革開放後,他深諳科教興國的重要,慨然捐資2000餘萬元,先後為南安市中小學和醫院建造各類樓宇40幢,又創設福建省「黃仲咸文學獎」,資助地方史志的編纂和出版。為發展家鄉教育事業,1990年首建「南安市黃仲咸教育基金會」,在全市開展獎教獎學和助學活動,至今有16500多名師生獲獎或受助,獎助金額560多萬元。1993年捐資2000萬元在南安市區興建一座12層,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作為基金會永久業產,「養雞生蛋」,以確保基金會的基金源源不斷,生生不息。1994年又投資近1.5億元在廈門市建造35層,建築面積47000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其運行收益擬作全國科教獎勵的基金。黃仲咸先生為振興家鄉教育,不惜變賣家產,傾其資財,至今已捐資2億多元之巨。福建省人民政府多次授予金質獎章,並於1995年為其樹碑嘉獎,同年國家教委授予「尊師重教、振興中華」獎牌,1999年光榮地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慶典」。[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