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江行》是一首明朝古詩,詩歌是中華數千年社會文化生活的縮影。
明朝詩詞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不僅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也在思想上表現了深刻的洞察力。無論是高啟[1]、楊基的詠史懷古,還是李夢陽、何景明的復古創新,抑或是唐寅、李東陽的個性抒發,都體現了明朝詩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現實的深切關注。
“ |
大江西來是何年,奔流直下岷山巔。 長風一萬里,吹破鴻蒙天。 天開地辟萬物茁,五嶽四瀆皆森然。 帝遣長江作南瀆,直與天地相周旋。 是時共工怒觸天柱折,遂使后土東南偏。 女媧補天不補地,山崩谷罅漏百川。 有崇之叟狂而顛,坐看萬國赤子淪深淵。 帝赫怒,罰乃罪。 神禹來,乘四載。 驅大章,走豎亥。 黃龍夾舟穩不驚,直送馳波到東海。 朝離巴峽暮洞庭,九派卻轉潯陽城。 縈紆南徐萬餘里,更萬餘里通蓬瀛。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下,其大如股空縱橫。 長游清濟出中境,曷敢南向爭權衡。 千流萬派瑣瑣不足數,雖有吐納無虧盈。 下亘厚地,上摩高空。 日月出沒,蛟龍所宮。 奇形異態,不可以物象,但見變化無終窮。 或如重胎抱混沌,或如顥氣開穹窿。 或如織女拖素練,或如天馬馳風鬃。 空山怒哮飽後虎,巨壑下飲渴死虹。 或如軒轅鑄九鼎,大冶鼓動洪壚風。 或如夸父逐三足,曳杖狂走無西東。 或如甲兵宵馳,聚嘯滿山谷。 或如神鬼晝露,萬象出入虛無中。吁嗟乎長江! 胡為若茲雄,人不識,無乃造化之奇功。 天開九州,十有二山。 南北並峙,江流其間。 堯舜都冀方,三苗尚為頑。 魏帝倚天嘆,征吳但空還。 吁嗟乎長江!其險不可攀。 古來英雄必南騖,我祖開基自江渡。 古來建國惟中原,我宗坐制東南藩。 如知天險不足恃,惟有聖德可以通乾坤。 長江來,自西極,包人寰,環帝宅。 我來何為?為觀國。 泛吳濤,航楚澤。 笑張騫,悲祖逖。 壯神功,歌聖德。 聖德浩蕩如江波,千秋萬歲同山河。 而我無才竟若何,吁嗟乎,聊為擊節長江歌。 |
” |
— [明代]李東陽 |
明朝詩詞的復古與創新
明朝詩文復古思潮的發展階段
明朝的詩文復古思潮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它貫穿了整個明代文學的發展歷程。這個時期的文人通過復古來尋找文學創作的靈感和正宗,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推動了文學的創新和發展。根據搜索結果,我們可以了解到明朝詩文復古思潮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吳中四傑:明朝初期,以宋濂為代表的早期作家開始提倡復古主張,他們在思想上以古為宗,推崇六經等古代文獻為文學創作的最高典範。
前後七子:在憲宗成化到穆宗隆慶年間的一百餘年中,文壇上出現了由「前後七子」倡導並實際參加的復古運動。其中,「前七子」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等七人,他們主張以古為法式,尊崇古代為正宗的文藝觀。而「後七子」則以李攀龍和王世貞為首,包括謝榛、宗臣、梁有譽等。
茶陵派與性氣詩:以李東陽為代表的茶陵派開始崛起,他們推崇「得唐人體裁」,提升了唐宋文學作品的地位。同時,以徐禎卿為代表的性氣詩流派也開始出現,他們主張詩人須有學問為根基,作品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明末復古主義詩歌陣營:方以智是明末復古主義詩歌陣營的重要人物,他的詩歌理論與創作表現出對現實主義的追求,以及在亂世詩人創作中尤為突出的「詩史」現象。
創新與復古的關係
在明朝的詩文復古思潮中,雖然復古主張是主要的文學趨勢,但同時也孕育了大量的創新。這些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學形式的創新:復古主義者在追求古代文學形式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例如,李夢陽在文體上強調要先其體,將文體作為復古首要考慮對象,這種創新性的復古理論推動了文學形式的發展。
文學內容的拓展:復古主義者在創作過程中,不僅模仿古人的形式,更注重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方以智的詩歌創作就表現出對現實主義的追求,他的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詩史」進行探討。
文學理念的更新:復古主義者在繼承古代文學理念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對其進行更新和發展。例如,方以智意識到精神擬古的重要性,認為擬古人之風骨高於擬古人之形式,這一點使得他的詩歌創作保證了較高水準的創新。
綜上所述,明朝的詩文復古思潮不僅是對古代文學的一種回歸,更是在復古的過程中推動了文學的創新和發展。這種復古與創新的結合,使得明朝的文學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又充滿了時代的活力[2]。
參考文獻
-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古詩詞,高啟《梅花九首·其一》,搜狐,2024-01-02
- ↑ 【公基常識】我國古代文學流派 ,搜狐,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