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钂 |
钂,是中國武術器械之一。造型介於「叉」和「耙」之間,屬於武術長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钂柄,柄長六至七尺。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钂
- 外文名:fork-like weapon
- 拼音 :ǎng 字
- 義:古代一種與叉相似的兵器
- 繁體字:鎲/钂
兵器簡介
钂始於明代,逐漸由槍演變而成。至清代常見使用,現今使練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壓、橫、挑、扎等。
飛钂表演距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最初,它是大戰之餘將士們的一種娛樂形式,後來流傳到民間。因創始人是黃鐘村的黃姓,故玩钂人就一直為黃姓,始終無外姓人加入。表演者有青年男女,也有老人孩子;有單人表演,也有幾十人一起上台的。黃永根說,他們玩的「飛钂」由22個節目組成,分別為「單人搓繩、懷中抱月;單釣魚、雙釣魚;單搬、連頂、雙搬;仙人背纖、雙龍撓癢;雪花蓋頂、張飛騎馬;其中,白蛇纏腰、枯樹盤根;金狗釣龜、爛泥搖樁已經失傳。表演的形式有「二人對舞」、「三人穿心舞」、「五人梅花舞」等。
「飛钂」表演一般從每年的正月十三上花燈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表演者都是身穿紅燈籠褲的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和大姑娘,表演前,先由一男子用「連枷棍」(鐵鏈連結的兩根木棍,棍兩端系手帕)打場。「連枷棍」上的手帕碰到圍觀者,圍觀者就要自覺後退,讓出表演場地。所有表演都分文不取,這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因為是非營利性民間娛樂節目,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學它的人越來越少。現代,全村僅有三四名40多歲的男子還能表演,絕活面臨失傳危險。」
分類介紹
九鳳钂 長約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钂長七尺半,形似耙,有九個叉刺。钂柄尾有一約半尺長的鐵鐏。 九曲钂 長約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钂長一尺半,分為三叉,每叉有三刺,其叉頭形似槍頭,呈扁平狀,兩側犬向外平伸,每叉左右有一小叉呈弧形環抱。 夜戰钂 長八尺五寸,其中柄長七尺。钂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槍頭,兩翼叉曲向左右兩側平伸,尖端鋒利。钂頭鍍黑色,適用於夜間作戰。 牛頭月钂 又稱"牛頭钂"。其钂頭形似三股叉。鐵製,當中有利刃,狀如劍尖。刀下橫有兩翅,彎曲如牛角,相距約一尺兩寸。翅為棱形,四面削直,以求鋒利。钂柄為粗木製成,長約六尺。牛頭月钂能攻能守,尤善破槍。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撈等。日本武士使用的十文字槍就是牛頭月钂,日本戰國人物加藤清正使用的十文字槍折斷一翅改叫片鐮槍,日後成為其標誌。
雁尾钂 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重十斤。柄尾鐵鐏長五寸。钂頭分為三叉。其兩翼叉形似雁尾,故名。 雁翅钂 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柄尾有五寸長三棱鐵鐏。钂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槍頭,兩翼叉形似雁翅,故名。用法與钂相同。 雁嘴钂 長九尺,其中柄長七尺,柄尾鐵鐏長五寸。钂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劍狀,兩翼叉形似雁嘴,每叉兩面有刃。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勾、捅、撈、撩八法,尤以捅、勾為甚。 十字钂 長一丈二尺,其中柄長一丈零五寸,柄尾鐵鐏長五寸。钂頭分為三叉,中叉形似槍頭,兩翼叉形似十字,刃如槍刃。 這個長度最適合用於馬戰,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勾、捅、撈、撩八法。多為日本武士使用。
使用高手
《說唐》、《興唐傳》等隋唐小說中所描繪人物,史實中並無此人。小說描繪,宇文成都為大隋丞相宇文化及之子,外號天寶大將,號稱大隋第二條好漢,武力僅次於李元霸,「身長一丈,腰大數圍,金面長須,虎目濃眉,使一柄鳳翅鎦金钂,重三百二十斤」,傳說為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轉世。在抑制反王勢力方面有突出貢獻。後十八路反王討宇文化及,被李元霸所殺。 [1]
參考文獻
- ↑ 為什麼古代很少有人使用「钂」這種兵器?」,搜狐,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