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鋒芒 (漢語詞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鋒芒 (漢語詞語)鋒芒是漢語詞彙,拼音是fēng máng,指鋒利的刺。

引證詳解

鋒芒亦作「 鋒鋩 」。亦作「鏠芒」。 本意:鋒利的刺

1、刀劍等銳器的刃口和尖端。 ①《太平御覽》卷七六七引 漢 蔡邕 《觀學》:「木以繩直,金以淬剛;必須砥礪,就其鋒鋩。」 ②唐 劉商 《胡笳十八拍·第十五拍》:「不知愁怨情若何,似有鋒鋩擾方寸。」 ③宋 蘇軾 《觀杭州鈐轄歐育刀劍戰袍》詩:「將軍恩重此身輕,笑履鋒鋩如一插。」 ④聞一多 《紅燭·劍匣》:「不過果然我要自殺,定不用這寶劍底鋒芒。」

2、借指事物的尖端或突起部分。 ①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七:「以狐狸毛為心,兔毛為副,心柱遒勁,鋒鋩調利,故難乏而易使。」 ②宋 楊萬里 《食蓮子》詩:「戢戢蜂兒出露房,未生翅股及鋒芒。」 ③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下·持雅堂詩集》:「《題友人瘦馬圖》一篇最佳……鐵網珊瑚迸光怪,龍鱗蘁立森鋒鋩。」

3、指書畫的筆鋒。 ①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 漢 隸歲久,風雨剝蝕,故其字無復鋒鋩。」 ②宋 姜夔 《續書譜·用筆》:「不欲多露鋒芒則不持重,不欲浮藏圭角則體不精神。」 ③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大觀太清樓帖》:「吾家收 宣 政 間所拓前十卷,字畫有鋒芒,且無損缺。」 ④章炳麟 《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又謂改良漢字惟取點、畫、直豎、右戾四者,以為交叉,鈎乚,左戾諸形一切廢棄,其存者復為鈍勢,不見鏠芒,此又無所取義,率情高下,與兒童語無異。「」

4、比喻銳利的氣勢。 ①《漢書·王莽傳上》:「眾將未及齊其鋒芒,臣 崇 未及盡其愚慮,而事已決矣。」 ②宋 孔平仲 《續世說·直諫》:「伏願去萋菲之牙角,頓奸險之鋒鋩。」 ③宋·沈括《夢溪續筆談》:「 寇忠愍 拜相白麻, 楊大年 之詞 間四句曰:『能斷大事,不拘小節。有干將之器,不露鋒芒;懷照物之明,而能包納。』」 ④清 昭連 《嘯亭續錄·舒文襄公末節》:「及居首揆,鋒芒日歛,殊蹈模稜之習。」 ⑤胡厥文 《悼念周恩來總理》詩之二:「百戰鋒芒在,何仍折棟樑。」

5、指氣勢銳利。 ①胡也頻 《到莫斯科去》四:「這個先生在學校里是背榜的腳色,但在『三民主義』下卻成為一個很鋒芒的健將了。」 ②丁玲 《韋護》第二章:「無論她怎樣鋒芒,也及不到她朋友的這方面的天才。」

6、比喻細微。 漢 王充 《論衡·超奇》:「鋒芒毛髮之事,莫不紀載,與 太史公 表,紀相似類也。」

7、比喻言詞的尖利。 ①瞿秋白 《文藝論輯·序言》:「但是他的神聖的憎惡和諷刺的鋒芒,都集中在軍閥官僚和他們的叭兒狗。」 ②丁玲 《阿毛姑娘》二:「她自己毫不思量的把話亂投過去, 小二 自然正如她所願的感出那話的鋒芒了。」[1]

基本詞義

鋒芒(fēng máng)有許多形狀,例如光芒狀。 [本意]鋒利的刺 [釋義] (1)(名)基本義:刀劍的尖端;多比喻事物的尖利部分。鬥爭的~指向帝國主義。(作主語) (2)(名)比喻顯露出來的才幹。~外露。(作主語) [構成] 並列式:鋒+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