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綠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鐵觀音綠茶 |
鐵觀音(tiě guān yīn)茶,中國傳統名茶,屬於青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原產於福建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
發現於1723—1735年。「鐵觀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樹品種名,鐵觀音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
鐵觀音獨具「觀音韻」,清香雅韻,沖泡後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譽 。
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等功效。
鐵觀音含有較高的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茶多酚和生物鹼,有多種營養和藥效成分,具有養生保健的功能。
於民國八年自福建安溪引進木柵區試種,分「紅心鐵觀音」及「青心鐵觀音」兩種,主要產區在文山期樹屬橫張型,枝幹粗硬,
葉較稀鬆,芽少葉厚,產量不高,但制包種茶品質高,產期較青心烏龍晚。其樹形稍,葉呈橢圓形,葉厚肉多。葉片平坦展開。
中文名鐵觀音外文名Tieguanyin
Tie Guanyin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綱雙子葉植物
亞 綱原始花被目山茶目科山茶科分布區域閩南、閩北、廣東、台灣
茶 類介於綠茶和紅茶間,屬於半發酵茶
功 效抗衰老、抗動脈硬化
始 於公元1723-1735年發源地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地理位置北緯24°-25°,東經117°-118°主要
生產地白瀨、感德、龍涓、祥華、長坑
歷史發展
《清上明制茶法》載:「青茶(即烏龍茶)起源:福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創
制發明了青茶,首先傳入閩北後傳入台灣省。」
鐵觀音因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製,先後傳遍閩南、閩北、廣東、台灣等烏龍茶區。
20世紀70年代,日本颳起「烏龍茶熱」,烏龍茶風靡全球。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廣西等部分綠茶
區紛紛引進烏龍茶製作技術,進行「綠改烏」(即綠茶改制烏龍茶)。
中國烏龍茶有閩南、閩北、廣東、台灣等4大產區,以福建產制歷史最長,產量最多,
品質最好,尤以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岩茶聞名于海內外。
名稱由來
唐末宋初,有位裴姓(俗名)高僧住在安溪駟馬山東邊聖泉岩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並傳授鄉民,
鄉民稱茶為聖樹。元豐六年(1083年),安溪大旱,請來普足大師祈雨果驗,鄉親留普足大師於清水岩,
他建寺修路恩澤於鄉民。他聽說聖茶的藥效,不遠百里到聖泉岩向鄉民請教種茶和做茶,並移栽聖樹。
一天,普足大師(清水祖師)沐浴更衣梵香後前往聖樹準備採茶,發現有美麗的鳳凰正品茗紅芽,不久又有山
羌(俗稱小黃鹿)來吃茶葉,他眼見此情景,非常感嘆:「天地造物,果真聖樹」。清水祖師回寺做茶,
用聖泉泡茶,他思忖:神鳥、神獸、僧人共享聖茶,天聖也。此後,天聖茶成為他為鄉民治病之聖方。
清水祖師也將自己種茶及作茶的方式傳給鄉民。南岩山麓,一位退隱打獵將軍 「烏龍」,因他上山採茶追獵無意發
明搖青工藝及發酵工藝,做出的天聖茶香氣更足,味更甘醇。鄉親向他學習,以後,用此工藝做的茶大家都叫烏龍茶。
王士讓告假回鄉訪親會友,在南岩山麓發現此茶。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讓奉召赴京師拜謁禮部侍郎方苞,
攜茶相贈。方苞品後,自感為茶中珍品,遂轉獻乾隆,乾隆召見王士讓詢茶來處,王細說茶之來源,
乾隆細觀茶葉形似觀音臉重如鐵,便賜名為「鐵觀音」。
產地分布
福建安溪縣既是世界名茶的故鄉,也是全國名茶烏龍茶的發源地,又是福建省烏龍茶出口的基地縣市。
安溪產茶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茶葉品質優良。
品種分類
鐵觀音成品依發酵程度和製作工藝,大致可以分清香型、濃香型、陳香型等三大類型。
清香型鐵觀音:清香型口感比較清淡、舌尖略帶微甜,偏向現代工藝製法,在市場上的占有量最多。清香型鐵觀音顏色翠綠,
湯水清澈,香氣馥郁,花香明顯,口味醇正。由於新茶性寒,不可過多飲用,否則會有一定程度的傷胃、失眠。
濃香型鐵觀音:濃香型口味醇厚、香氣高長、比較重回甘,是傳統工藝炒制的茶葉經烘焙再加工而成產品。
濃香型鐵觀音具有「香、濃、醇、甘」等特點,色澤烏亮,湯色金黃,香氣純正、滋味厚重,相對清香型而言,
濃香型鐵觀音性溫,有止渴生津、健脾暖胃等功效。
陳香型鐵觀音:陳香型又稱老茶或熟茶,由濃香型或清香型鐵觀音經長時間儲存,並反覆再加工而成,
亦屬半發酵茶葉。陳香型鐵觀音具有「厚、醇、潤、軟」等特點,表現為色澤烏黑,湯水濃郁,綿甜甘醇,
沉香凝韻。其特質和口味接近普洱茶及紅茶、黑茶,且有沉重的歷史與文化沉澱。
炭焙的鐵觀音,是鐵觀音濃香的一種,這也是成品烏龍茶加工的最後一道改變質量的工序,是鐵觀音清香型的
茶葉在經過用木炭後的焙制過程。焙制的時間、次數與火候看個人口感和市場而定。
加工工藝
3月下旬萌芽,一年分四季採制,穀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一5月上旬)為春茶,產量占全年總產量的40-45%;
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一7月上旬)為夏茶,產量占15-20%;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一8月下旬)為暑茶,
產量占25-3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一10月上旬)為秋茶,產量占25-30%。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
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製造,以午青品質為最優。
鐵觀音茶的採制技術特別,不是採摘非常幼嫩的芽葉, 而是採摘成熟新梢的2-3葉, 俗稱「開面采」,
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採摘。
涼青
鮮葉按標準採收進廠經過涼青後進行曬青。曬青時間以午後4時陽光柔和時為宜,葉子宜薄攤,以失去原有光澤,
葉色轉暗,手模葉子柔軟。頂葉下垂,失重6-9%左右為適度。然後移入室內涼青後進行做青。
做青
搖青與攤置相間進行,合稱做青。做青技術性高,靈活性強,是決定毛茶品質優劣的關鍵。搖青使葉子邊緣經過摩擦,
葉緣細胞受損,再經過攤置,在一定的溫度、濕度條件下伴隨着葉子水分逐漸喪失,葉中多酚類在酶的作用
下緩慢地氧化並引起了一系列化學變化,從而形成烏龍茶的特有品質。
鐵觀音鮮葉肥厚,要重搖並延長做青時間,搖青共3-5次,每次搖青的轉數由少到多。搖青後攤置歷時由短到長,
攤葉厚度由薄到厚。第二、三次搖青必須搖到青味濃強,鮮葉硬挺,俗稱「還陽」,梗葉水分重新分布平衡。
第四、五次搖青,視青葉色、香變化程度而靈活掌握。做青適度的葉子,葉緣呈硃砂紅色,葉中央部分呈黃
綠色(半熟香蕉皮色),葉面凸起,葉緣背卷,從葉背看呈湯匙狀,發出蘭花香,葉張出現青蒂綠腹紅邊,
稍有光澤,葉緣鮮紅度充足,梗表皮顯有皺狀。
炒青
炒青要及時,當做青葉青味消失,香氣初露即應抓緊進行。 揉捻、烘焙:鐵觀音的揉捻是多次反覆進行的。
初揉約3-4分鐘,解塊後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干,不粘手時下焙,趁熱包揉,運用揉、壓、搓、抓、縮等手法,
經三揉三焙後,再用50-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氣斂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層白霜。
包揉、揉捻與焙火是多次重複進行的。直到外形滿意為止。最後才焙火烤乾成品。
簸揀
慢烤後的茶葉最後經過簸揀,除去梗片、雜質即為成品。
搖青技術
鐵觀音初制搖青技術為例具體解釋: 1 「走水」獲高香「保青」是關鍵搖青是制好鐵觀音的關鍵,而「走水」又是搖青的主要目的之一。
所謂「走水」,即通過搖青,使「嫩梗中所含有的相當數量的芳香物質」和含量比芽葉高出1-2倍的氨基酸
和非酯型兒茶素隨水分擴散到葉片,使之與葉子裡面的有效物質結合,一道轉化成更高更濃的香味物質。
2 「三守一攻一補充」鐵觀音搖青操作上素有「三守一攻一補充」之說法,即第一、二次搖青宜輕,
轉數不宜過多,停青的間宜短,一般第一次搖3分鐘,第二次搖青5分鐘,以免使水分散失過多,
以保持青葉的生理活性,使萎凋後的葉子能慢慢復「活」過來。到第三、四次搖青則要搖得重,搖得足夠,
使葉緣有一定的損傷,有青、臭氣散發上來,一般第三次搖青10分鐘,第四次搖青30分鐘。「一補充」則是在
第四次搖青搖得不足,葉子「紅變」不夠時,再補搖一次。每次搖的轉數應由少到多,停青時間也是由短到長。
第一、二、三次停青停到青氣消失,表面葉子萎軟下來之後,就要及時搖「活」,以免葉子因水分散失過多而「死青」。
3 「消水」程度的掌握「消水」即茶青的水分喪失情況。「消水」適度的掌握,是搖青的技術所在。因季節、
氣候及品種的不同而異。鐵觀音搖青「消水」適度的掌握,應掌握「春消、夏皺、秋水守牢」的原則。
4 「發酵」程度的掌握「發酵」程度的掌握。應做到「春秋等香,夏暑等紅」的原則,因為春秋季節氣溫比較低,
葉子變紅較慢,幫搖青可搖到梗葉水「消」,有較高的清花香顯露,再行殺青。而夏暑茶氣溫較高,葉子邊搖邊「發酵」,
就不能等「梗葉消,有高香」了。而主要是看葉子紅變適度時,就要立即殺青,否則變會「發酵」過度,降低品質。
5 低溫低濕的北風天北風天是制高級茶的好天氣。因為在這種天氣下,葉子中的多酚類的酶促氧化進行得比較緩慢,
葉子發酵比較慢,搖青可搖到「梗葉消」,使葉子裡面的內含物能充分轉化為成茶的香氣和滋味物質,同時,
在低溫低濕隋況下,葉子內含物的化學變化比較緩慢,物質的轉化,積累大於消耗,並有利於搖青時的「保青」,
使「走水」能順利進行。梗中豐富的有效物質能得以充分的利用,所以說「北風天」是制觀茶的好天氣。
拖酸製法
一是回青、二是拔青、三是拖青。對比正炒茶,區別如下:
正炒茶:采青後第二天中午11-12點前炒青(殺青),毛茶條形圓結,色澤烏綠潤,香氣高強,
帶蘭花香,滋味醇和但帶微澀,音韻明,湯色金黃。二、回青製法:采青後第二天15-18點炒青(殺青),
毛茶條形緊結,色澤綠潤,香氣高強,滋味醇正,音韻明,帶花生仁味及酸甜味,但滋味淡些,湯色金綠黃。
拔青製法:采青後第二天22-24點前炒青(殺青),毛茶條形較緊結,色澤墨綠,香高,較醇正和有音韻,帶酸甜味,湯黃色或深金黃。
拖青製法:采青後第三天6-10點前炒青(殺青),毛茶外形緊略不沉重結,色澤暗綠,香氣尚高,不夠純正,
音韻輕,滋味醇和帶有較強酸餿味,久浸則茶湯轉橙黃色,葉底硬挺暗綠。
價值功能
19世紀初,茶葉的成分逐漸明確。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鑑定,茶葉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450多種,
無機礦物元素達40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
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
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1]